本研究考察具有典型意义的重大国际公共决策的制定机制。国际公共决策是指在全球或区域的特定情境下,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通过某个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而制定的集体行动方案或活动准则,其政策主体包括主权国家、利益集团、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专家与行政官员等。本研究打破了政策理论传统的"事项"分类,根据国际公共决策的客体- - 利益相关者的数量,将其分为行动型、分配型和法规型决策。结合公共政策的决策制定理论,提出了强者主导、政府间协商和多数决定三个模型;进而确定制定不同类型的国际公共决策所使用的不同模型,提出假设。本研究通过定量的相关分析及定性的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这些理论假设,总结出普遍规律,挖掘因果关系。本研究从理论上把握国际公共决策的机制与程序,从而为中国更好的参与国际公共事务承担国际责任提供政策建议。
本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际公共决策机制”研究(批准号71103190)。迄今为止,本课题大体完成了之前的预期,并在以下四个方面获得了成果。第一,本研究对国际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进行了梳理,并揭示了国际公共政策在政策过程中其类型发生转变的规律。本研究发现,从政策过程上看,在问题确认阶段,国际公共政策呈现出构成型政策的特征:其约束力较小且通过政策环境发生作用;在形成共识之后,具有再分配型政策特征的国际公共政策出台,其约束力增强,约束力发生作用的途径仍为政策环境。当国际社会寻找具体措施解决问题时,出台的相关政策呈现出规制型政策特征:针对具体的行为个体有较高的约束力。最终,当规制型政策在执行中出现问题,国际公共政策经过修改,会转而呈现分配型政策的特征:其约束力仍旧针对具体行为个体,但约束力的强度大为减弱。继而,本文将这一规律及其相关的命题运用于国际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之中,分别以同一议题(世界气候变化)之下的政策与同一主体(世界卫生组织)出台的政策对其进行验证。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上。第二,本研究对我国加入国际公共决策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本研究立足于现实主义与制度主义的基本理念,分析了中国从七十年代一直到近期在国际公共政策中的参与状况。本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参与国际公共政策的能力已经大体具备,但在实际的政策制定环节: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中的行为却存在偏差。中国对国际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参与受到自身利益的严重影响,即中国更有可能将那些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议题带入国际公共政策议程。中国对国际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更多地与中国的外部安全环境(周边以及全球)相关。在外部安全环境良好时,中国在国际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会更多的呈现出“公共性”;反之则呈现为“实用主义”。以联合国所发布的国际公共政策为案例,笔者考察了中国对国际公共政策过程的介入。研究成果集合成二十万字的专著《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China in the United Nations),由World Century出版公司于2014年在美国出版。第三,本课题对主要依托理论(政策扩散理论)进行了理论上的修补,获得了理论贡献。相关的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南京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第四,本课题对公共管理领域的常用方法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地说明,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行政管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基于EPR 政策的耐用品设计寿命的决策研究 ———从计划报废的视角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价值挖掘与公共决策支持研究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投入决策优化研究
信息与自由裁量:我国公共决策机制的理想模式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决策研究
国际投资的组合预测和组合决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