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蕈甲科昆虫多数为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分解者,部分种类对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危害严重,少数种类是海关检疫的对象。申请者通过对该类群的研究发现,我国大蕈甲科昆虫种类极为丰富,但究竟有多少物种尚不明确,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长期无人涉猎,致使许多大蕈甲昆虫处于隐姓埋名中,直接影响到为生产实际服务。本项目以大蕈甲科昆虫为特定研究对象,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工作的基础上,以经典形态学研究为主,并结合电镜扫描技术和基于COⅠ序列的DNA条形编码技术,对其分类与系统发育展开研究。旨在修订和整理我国已知种类,发掘和描述未知种类,明确有争议类群的分类地位,揭示属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验证并完善已有分类系统,对现有地理分布格局成因做出合理解释。因此,该项目的开展对明确我国大蕈甲昆虫本底资源,充实其系统发育研究知识,丰富世界动物区系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完成了项目计划书规定的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该项目对分布于中国的大蕈甲昆虫进行了物种多样性本底调查,获得3亚科27属157种(亚种),初步摸清了中国该类群的物种资源。研究了大蕈甲口器感器、触角感器、上颚、颏、复眼、音锉、前胸背板角孔、后翅翅痣、鞘翅锉斑和刻点等超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特征,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微观特征。其中触角感器和音锉在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中有一定的价值。对比分析了大蕈甲的后翅形态及其变化特点,揭示了脉相在种间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大蕈甲个别种类的后翅翅脉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短翅奈蕈甲Nesitis brachptera后翅相当退化,仅1-2根纵脉可见,但多数种类变化稳定,仅存在细微的种属差异。. 依据大量特征的对比和分析,对大蕈甲科内的10个属进行了支序系统学分析,结果支持将其分为3个亚科。特别对Aulacochilus属内关系进行了支序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沟蕈甲属Aulacochilus是一个单系,A. shinoharai最原始,而A. janthinus, A. klapperichi, A. luniferus, A. oblongus A. sibiricus, A. nilgirensis, A. reitteri和A. sericeus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依据标本信息和统计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大蕈甲科的生物地理学特征。在我国范围内,华南和西南的属种丰富度最高,并且包括了较古老的窄蕈甲属Dacne Latrille 和莫蕈甲属Megalodacne Crotch属,华中区次之,再依次为华北区、青藏区、蒙新区和东北区。物种的多样性呈现出从高密集区向其他地区有辐射状减少的特点。. 该项目实施3年来已发表论文6篇,待发论文2篇,其中外文文章2篇,SCI收录文章2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简化了大蕈甲标本制作的程序,提高了标本的制作效率及质量。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该项目结束了我国大蕈甲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状。该研究结果对明确我国大蕈甲本底资源,充实大蕈甲科系统发育研究的理论知识,丰富动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2017年冬季斯科舍海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变动研究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链接表示及预测方法
BM-MSCs通过DCN调控急性肺损伤自噬关键蛋白Beclin-1与LC3B表达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p75NTR基因859G>A(Arg245Gln)点突变对Aβ沉积、代谢及其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和机制
中国眼蕈蚊科分类及其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锹甲科分类修订及系统发育研究
华南粉褶蕈科的分类研究
中国叩甲科分类订正与系统发育关系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