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流的空间效应事实上表现为旅游地的空间场效应。以来滇旅游流为研究切入点,可以不考虑初始客源地状况,因此,可以依据空间场理论探索旅游地的相关要素与其旅游流空间集聚和扩散能力的对应关系,实现从旅游地视角探讨旅游流时空变化的研究目标。本项目运用地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研究方法,采取数理模型技术手段,以云南旅游地为例,系统研究来滇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各旅游(流)地的空间场效应及其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流)地空间场效应扰动机理进行定性分析,进而建立旅游地相关要素与旅游流的关系模型,深入探讨旅游系统内部产业要素、外部旅游地空间竞合关系对旅游地空间场效应的影响,从供给者角度揭示旅游流时空演化的制约机制。
云南旅游经历2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旅游地及旅游产业系统,但由于对旅游流及其空间场效应研究较少,对年逾1亿的来滇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及流转状态不清晰,更匡论其在各旅游地的空间场效应。由此导致各旅游地的经营与进一步开发的盲目性和全省旅游生产要素布局的盲目性。本项目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对来滇旅游者的选择行为进行判断、进而确定旅游地空间结构并总结了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以各旅游地中心城市为网络节点,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旅游地系统空间网络结构并分析旅游地间的经济联系;再次,依据旅游流在各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状态,通过各节点场能、位势、场强的计量和地域结构分析,探讨各节点的集聚与辐射的空间场效应的演变规律,并通过建模研究其稳定性,进而寻找影响稳定性的制约因素;最后,建立旅游地要素与旅游流的关系模型,深入探讨了旅游系统内部产业要素、外部旅游地空间竞合关系对旅游地空间场效应的影响,并对其扰动机理进行分析。本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动态的分析旅游流空间效应的稳定性,探讨其变动与旅游地要素的关系;将旅游地要素分为旅游系统内、外部要素两类,寻找旅游变动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来滇国内旅游流的空间聚散表现出以昆明市为中心的特征,由昆明向云南省16个地州的各个中心城市扩散,再由各级中心城市向旅游景点、景区扩散;旅游流呈现集中性,主要指向云南省知名度较高,交通条件好的旅游区;产品因素、营销因素和可进入性因素为云南国内旅游市场拓展的制约因素;影响滇西北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稳定性的因素为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客源地以及旅游目的地,滇西北旅游流的六类扰动因子强弱排序为:城市化水平>旅游价格>服务水平>旅游景点>接待能力>交通条件。现阶段应以旅游者消费趋向为导向,加强节点建设,通过点的建设带动整个旅游流的合理化流动。研究成果不仅为分析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产业水平提供科学的方法,更为诊断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旅游流空间场效应与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的关系,指导旅游产业的生产力和产业要素布局,营销方向和重点、区域合作等发展战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XRN1通路降解胰腺导管上皮细胞BRCA1/2 mRNA引发基因组不稳定的机制
旅游地生态补偿空间范围与标准研究- - 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
民族旅游地社区恢复力测度、影响机理及空间分异研究:以新疆喀什为例
乡村旅游地农户旅游经营行为及其效率提升路径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旅游地景观格局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以武陵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