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生态保护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补偿是兼顾生态公平与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项目选择生态环境脆弱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云南省玉龙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生态影响区域,确定生态补偿的空间范围;通过分析旅游活动的类型与生态影响强度,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标准;通过拟合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变化,预测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以此为西部地区建立合理的旅游地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旅游地涉及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多个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对于旅游业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的诉求各有差别。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内在协调”方式,能够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和制约机制,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治理兼顾。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必然涉及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核心问题,其中,空间范围与标准研究是明确补偿主体与对象,影响补偿实现的关键。因此,项目选择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云南省玉龙县为研究区,在深入分析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与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测算与预测了旅游地生态补偿的空间范围与标准,并藉此探讨了适合旅游地发展特征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生态补偿的空间范围,研究分别以旅游景点与集散地(点状)、旅游道路(线状)为源,利用总体变异系数、旅游域面阻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旅游活动的生态影响范围,同时根据生态影响程度,进行了补偿空间的等级划分。研究表明,空间范围研究有助于匡定影响范围内所涉及的生态补偿客体,克服了以实际景区或行政单元等人为划定的空间边界而导致与实际需要的偏差。对于生态补偿的标准,研究分别从县域、乡镇两个空间尺度进行了测算,两个尺度的标准测算均以生态保护过程中利益相关程度最高的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土地价值为核算载体,以为支持旅游业发展与生态发展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以及应分享的游憩功能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为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研究表明,以土地价值为标准测算载体,能够反映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双重内容,还能反映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社区农民生产、生活及发展的问题,研究区补偿标准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巨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业作为地区生态补偿市场化渠道的重要性。对于旅游地生态功能关系与标准的预测,研究在构建旅游地生态功能关系的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生态压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以及最低、合理与最高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预测。对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研究认为,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发育,既可以缓解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压力,又可以促进生态补偿的公平性,应积极研究旅游碳交易等补偿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推动补偿逐渐成为市场性的经济活动。总体而言,研究对旅游地生态补偿中的空间、标准与机制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探索,为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的生态脆弱地区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基于景观格局的区域生态持续性评价——以云南省丽江县为例
跨界污染流域生态补偿效应评价与补偿标准研究—以河南沙颍河流域为例
生态补偿对象空间选择研究——以渭河干流甘肃段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存量与增量的生态补偿标准估算研究——以环京津贫困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