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化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疗效不佳。靶向给药和联合用药都是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如果把高效靶向给药与联合用药整合起来,必将进一步提升化疗效果,由此本项目提出了基于分子靶向给药的肿瘤联合治疗的新思路。本项目针对肿瘤治疗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关键科学问题,选择具有明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癌药,筛选针对不同靶标的新型靶头分子,构建一系列新型分子靶向给药系统,并将这些不同的分子靶向给药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载体输送的靶标分子不同)进行不同的组合,探索基于分子靶向给药的肿瘤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揭示其相关作用规律与分子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项目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分子靶向给药系统等主要方面具有创新性。申请人尽量明确研究目标,集中研究方向,完善研究方案,并采用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本项目的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研究力量较强,研究单位的工作条件完善,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较强
主要开展二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从分子层面上设计构建新型的抗肿瘤分子靶向给药系统,2)研究和揭示基于分子靶向给药的肿瘤联合治疗的可行性和作用机理等。主要进展如下:优选了近30种具有肿瘤靶向作用的新型靶头分子并进行了靶向性验证。通过文献研究、实验筛选、噬菌体展示技术、计算机分子模拟方法等进行筛选,通过细胞水平的竞争抑制试验等,确认上述新靶头分子对相关靶细胞具有很好的靶向性。设计构建了10多种分子靶向抗肿瘤给药系统。分别进行了物理表征和体内外评价,证明上述靶向给药系统具有优良的肿瘤靶向性及抗肿瘤活性。对创新分子靶向给药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在分子层面上对各种创新分子靶向给药系统的作用规律与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靶向给药系统的合理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等。对分子靶向给药系统的抗肿瘤联合治疗及机理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靶向给药系统的联合用药存在明显协同作用,明显改善了抗肿瘤效果,比单一靶向给药具有明显优势。研究证明了相关联合治疗方案的可行性,阐明了新的作用机制,很好地验证了本项目提出的重要科学假说(把靶向给药与肿瘤联合治疗结合将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为基于分子靶向给药的肿瘤联系治疗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5年来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Adv Funct Mater、Particle and Fibre Toxicity、Biomaterial、Nanoscal、Nanomedicine-NBM、Molecular Pharmaceutics等发表相关SCI论文34篇,1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学术领域最优秀的 1%)。2013年团队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基于分子靶的新型抗肿瘤分子靶向递送系统研究,第1完成人张强),并被教育部推荐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2015年张强作为实验室主任的分子药剂学与释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通过认证。相关研究成果申请10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3项已获授权。5年来培养博士后1人,博士10人,硕士11人。2015年张强作为负责人的药剂学创新团队再次获得教育部支持。2012年项目负责人张强教授获得了全国优秀科学工作者的称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TGFβ/Smad3抑制lncRNA-ANCR表达在干细胞错误分化及钙化性肌腱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基于肿瘤乏氧的高分子给药系统靶向治疗的研究
TRAIL介导基于无机材料的层次化双重靶向肿瘤联合治疗给药系统构建及机制研究
基于肿瘤靶向及特异性激活的“前药”性大分子药物给药系统治疗结肠癌的研究
基于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体的超声成像引导给药治疗肿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