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的血管性疾病,血管内皮损伤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前期研究发现:可溶性ST2在妊娠妇女的羊水中和胎盘组织高表达,在疾病组母血浆中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ST2及其配体IL33在胎盘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据此推测:可溶性ST2可能通过与IL33结合,竞争性抑制IL33/ST2L信号通路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导致血管损伤性疾病的发生。本课题拟通过体外观察sST2对胎盘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sST2对胎盘转运功能的影响,体内应用sST2对实验动物血管病变的影响来揭示sST2在胎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以补充和完善胎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机制学说,为重度子痫前期的防治寻找新的靶点。同时本课题拟进行的大规模随访研究将明确血浆中sST2的水平与妊娠进展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为sST2作为子痫前期的临床预测指标提供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发的血管性疾病,血管内皮损伤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题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研究了可溶性ST2对人胎盘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抗凋亡能力的影响;建立并优化了胎盘灌流模型,研究了可溶性ST2是否经胎盘进行转运,并对其转运效率和转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了血浆中可溶性ST2的水平与妊娠进展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本课题的系统研究发现:可溶性ST2是一种可以通过胎盘进行双向转运的细胞因子。在妊娠过程中,羊水中产生的可溶性ST2能够通过胎盘转运进入母体循环,在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状态下由于母体胎盘功能受损导致屏障作用减弱,源于羊水的可溶性ST2通过胎盘转运大量进入妊娠母体血液循环。母体血液循环中大量增加的可溶性ST2中和IL33,阻碍了IL33维持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可能导致全身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和损伤,从而在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完善了源于羊水的可溶性ST2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学说,为可溶性ST2作为子痫前期的临床预测指标提供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脉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 VEGF、pro⁃ADM 水平与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稳定天气形势下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度污染过程气象成因解析
FLAIR血管高信号和DW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
骨保护素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人白细胞抗原Ib蛋白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脂肪酸氧化代谢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脂肪酸氧化代谢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