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 Low Carbon Development Policy during 12th Five-Year Plan Programe period,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de-carbonization in urban area are very essential and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residential location on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urban transport based on individuals' travel behavior, and its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 This project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aspect of studying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urban area which regard the city as a whole one and the resident as a single unit, it emphasizes the space difference of urban area and the spatial projection of group behavioral trait. Based on soc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GIS spatial analysi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lculation and other methods, we plan to assess and analysis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individual's daily transport in different urban development form with the support of database we have established, and want to reveal how the residential location affects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individual's daily transport ,then what do we do in order to make the daily transport de-carbonization. This project will enrich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urban area, complement and verify the existed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and offer a new visual angle and analysis framework for studying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在"十二五"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全面推进实施的新背景下,围绕城市空间结构低碳化这一科学命题,探究居住区位条件对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以及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突破了城市碳排放研究侧重于将城市作为完整实体、将居民出行视为独立个体行为的传统视角,强调城市内部碳排放、群体行为空间投射的空间分异性,应用社会调查、GIS空间分析、碳排放测评及相关数理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等方法,在居住区位与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数据库的支撑下,主要开展居住在3类不同城市形态地区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测评、分析研究,揭示居住区位对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提出减少城市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有效调控途径。本项目试图丰富我国城市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相关研究的成果,补充、验证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并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空间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城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必将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研究命题,也是我国未来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行动、建设低碳城市和发展低碳交通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从宏观尺度上,研究了我国和各地区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时空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对人均能源消费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即城镇化地区人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要低于农村地区,但城镇化却促进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进,其中,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是引起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诱因。在微观尺度,本项目以福州市为案例,应用社会调查、GIS空间分析,开展了居住在3类不同城市形态地区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测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居民人均年交通碳排放因居住地的不同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居住地离市中心越远其人均交通碳排放量越高。其中,影响居民通勤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工具、出行距离和学历,影响居民休闲出行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工具、出行距离、家庭月总收入、家庭构成。本项目通过研究还发现,在我国,城镇化水平没提高一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0.401%,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0.507%,这与已有研究较为符合。省域尺度上,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则显著不同,城镇化对能源消费高影响和较高影响地区主要集中在高城镇化水平和低城镇化化水平地区,同时,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高和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由于这些地区是中国煤炭生产基地和重化工业生产基地。本项目所发现的一些证据支持了“城市环境过渡理论”的争论。结果显示,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因为较高的能源消耗在私人住宅和公共服务领域,所以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在中国西部和中部,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与工业发展相关,其工业发展特点是低能源效率、高能源消耗、高排放,二在中国东部,轻工共存的结构和快速城市化导致了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相较于中部、西部更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共同调控PirB和NgR1的microRNAs参与电针促进脑缺血后轴突再生的作用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从NLRP3炎症复合信号通路探讨“宣肺益肾、化痰解痉”法调控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固有免疫通路分子机制研究
基于HMGB1和Mac1结合与NADPH氧化酶串话探索“嗅三针”通过嗅觉通路对帕金森病干预效应的研究
多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广州为例
多中心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作用机理研究——以广州为例
异质性视角下城市土地利用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快速城市化地区基于土地利用的居民出行碳排放机理与模拟研究- - 以深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