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鸦雀在全球近危,地理分布上有黑龙江与长江下游两个隔离的亚种群,在局部分布区内,震旦鸦雀呈斑块状分布在芦苇沼泽中。不同尺度上,繁殖种群隔离程度对震旦鸦雀种群空间遗传格局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两个尺度上综合运用微卫星位点和线粒体基因两种分子标记,通过扩增多个微卫星位点和线粒体DNA D-loop区片段序列开展景观遗传研究。在地理分布区尺度上,揭示局部种群间地理距离对遗传距离的影响;在局部地区尺度上,阐明辽宁盘锦地区繁殖栖息地破碎化对震旦鸦雀个体在生境斑块间迁移的影响,进而探讨斑块间的个体基因流、遗传分化、近交衰退是否存在于不同隔离程度的斑块中。基于以上研究,调整并构建关键斑块模型(Key patch model),提出震旦鸦雀繁殖生境网络的优化设计方案。本研究不仅对生境破碎化下濒危物种生境恢复管理、遗传多样性保护具有参考价值,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生境破碎化对种内遗传分化、物种续存的影响。
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被列为全球近危种,分为2个亚种,长江中下游分布有指名亚种(P. h. heudei);我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分布着黑龙江亚种(P. h. polivanovi)。通过对震旦鸦雀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和6个微卫星位点的变异分析,初步明确黑龙江兴凯湖、三江、辽宁盘锦3个取样地的样品有6个变异位点,6个单倍型被定义。这四个小种群之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差异,可以作为一个种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 根据线粒体DNA控制区单元型的变异,推断震旦鸦雀指名亚种的3个地方种群最近共祖时间约在在1.5万年前。根据微卫星变异分析,震旦鸦雀指名亚种种群间在核基因水平上的分化时间大约发生在距今500年左右。 震旦鸦雀地方种群个体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散布界限;根据种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现存震旦鸦雀各个地方种群之间应当具有混杂的共同祖先,可能经历过瓶颈效应,生境破碎化可能是瓶颈效应的主导因素。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共同调控PirB和NgR1的microRNAs参与电针促进脑缺血后轴突再生的作用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从NLRP3炎症复合信号通路探讨“宣肺益肾、化痰解痉”法调控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固有免疫通路分子机制研究
基于HMGB1和Mac1结合与NADPH氧化酶串话探索“嗅三针”通过嗅觉通路对帕金森病干预效应的研究
栖息地破碎化对狗獾种群数量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新疆塔里木马鹿栖息地破碎化对种群遗传多态性的影响
震后栖息地破碎化对岷山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栖息地破碎化与退化对栗斑腹鹀繁殖对策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