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新生代强过铝质岩浆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渐新世-中新世(28-10 Ma),极少量为上新世(约4Ma)。拟通过对可可西里晚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 1.5-1.0 Ma?)强过铝质流纹岩进行细致深入的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物学、元素与Nd-Sr-Pb-O同位素研究和单颗粒锆石微区、富钾矿物的40Ar-39Ar精确定年以及锆石微区Hf-O同位素分析,深入剖析强过铝质岩浆岩的岩石、矿物与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典型地区的强过铝质岩浆岩进行对比,然后结合实验岩石学的成果,探讨强过铝质流纹岩的源区成分、熔融的温压条件,分析可可西里新生代强过铝质流纹岩的成因及地壳深熔机制,然后结合区域地质、岩浆岩、地球物理资料,进一步探讨岩浆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对青藏高原地壳中低速、高导层的成因和 "通道流"或下地壳流动乃至高原隆升模式的启示。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发现高原中-下地壳15–50 km深处存在异常薄弱(低速高导)层。该地壳薄弱层通常被认为是地壳熔融的结果。然而,这种解释却存在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在地壳起源的岩浆岩非常稀少的青藏高原北部地区,该争论更为激烈。本次工作详细研究了靠近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山南部布喀大坂-马兰山冰川出露区的含电气石二云母和黑云母流纹岩,其地理位置接近2001年可可西里地震的震中心和破裂面,这些岩石形成于中新世-第四纪(9.0 – 1.5 Ma),地球化学上类似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纯的地壳熔体),如强过铝质成分、高硅和明显负的Eu、Ba和 Sr异常等。这些岩石与全球海洋沉积物和藏北元古代-三叠纪沉积岩有类似的Nd-Sr-Pb-Hf同位素组成。温压计算表明,这些流纹岩由变质沉积岩在0.5–1.2 GPa(相当于地壳16.5–40 km深处)和740–863 ºC条件下经白云母+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该研究不仅揭示在青藏高原北部中下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层,而且限制地壳熔融从中新世持续到第四纪,从而从岩石学上证实了青藏高原北部中-下地壳深处的地壳薄弱层是地壳熔融的结果。该研究也在青藏高原北部厘定出一条沿昆仑山南部断裂带分布的东西向中新世-第四纪的地壳熔融岩浆岩带,其岩石类型、特点类似于青藏高原南部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岗岩。该岩浆岩带的存在表明,深部地壳流动在高原生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熔体弱化的中下地壳向北流动受到北部冷的柴达木地块的阻挡,导致了地壳深部韧性膨胀、表面隆升作用和高原的北向生长;同时,熔体弱化的中下地壳向北流动也受到了西北部冷的塔里木地块的阻挡,诱发地壳的向东流动,导致昆仑山南部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地震的频繁发生和高原的向东扩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共同调控PirB和NgR1的microRNAs参与电针促进脑缺血后轴突再生的作用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从NLRP3炎症复合信号通路探讨“宣肺益肾、化痰解痉”法调控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固有免疫通路分子机制研究
基于HMGB1和Mac1结合与NADPH氧化酶串话探索“嗅三针”通过嗅觉通路对帕金森病干预效应的研究
内蒙古中东部毛登-前进场早石炭世强过铝花岗岩带地球化学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华南早中生代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成岩时差“研究
白杨河黄玉流纹岩成因及铍矿化特征
扬子西北缘新元古代汉南酸性杂岩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