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强烈影响,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而导致种群间发生隔离,从而导致许多孤立小种群的形成如神农架川金线猴种群,且能否通过行为或遗传的适应性进化或通过有效的性选择机制来避免近交,从而维持种群稳定和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行为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近年来研究表明MHC内的高多态性基因与繁殖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这为深入探讨小种群的性选择机制和近交避免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本项目将以神农架川金丝猴大龙潭野外小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将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拟通过繁殖行为和分子生态学研究的综合比较分析,研究MHC基因与金丝猴繁殖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川金丝猴的繁殖机制,回答小种群的生存对策与命运。该项目不仅可以回答灵长类动物小种群的生存策略与进化稳定性的有关理论问题,而且可以深入探讨动物进化中性选择的有关理论问题。
本研究选择神龙架国家自然保护区(110°18′ E, 31°29′ N)大龙潭研究基地的半自由状态的种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MHC对神龙架川金丝猴的繁殖机制研究。该种群数量稳持在44~50只左右,由四个家庭单元(OMU)和一个全雄单元(AMU)组成。通过对可辨别的身体特征,我们达到对成年和亚成年繁殖雌雄个体的识别,这为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基于对两个连续的繁殖高峰期中收集到的繁殖行为数据,以及MHC基因型数据和亲缘关系判别的微卫星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川金丝猴的繁殖选择中,尤其是小种群,本研究没有发现在交配选择中的不相容交配,也无对雄性杂合度高低的偏爱及其对稀有等位基因的偏好。然而,研究发现某些等位基因的频率在子代中要高于在亲代中,且变化显著(allele b, P>0.01; allele e, P>0.05)。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小的种群中,MHC与交配的偏好可能无关联性,这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川金丝猴的一夫多妻的繁殖结构的影响,进而在交配前的雄性间的对雌性的性选择的显著统治。而某些等位基因的频率相比在亲代而言,在子代中的频率高,基于频率依赖选择假说,我们推测在波动的环境中,这可与寄生虫或病原体的抵抗具有某种联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MHC影响秦岭川金丝猴配偶选择的分子机制
神农架川金丝猴叫声曲目及其对叫声信号认知能力的研究
雌性川金丝猴繁殖偏斜与性行为策略的研究
氮沉降对神农架川金丝猴主食地衣生长和营养特性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