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食性蓟马是一类生活于森林土壤中取食真菌孢子和菌丝体的蓟马的通称。它们在生物监测、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管理和动物地理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申请人前期研究表明了菌食性蓟马个体数占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4.6%,改变了以往认为菌食性蓟马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稀有类群的观点,证明了菌食性蓟马是监测森林环境变化的一类潜在的指示生物。本项目利用群落生态学中的定量采样方法,拟对中国温带地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菌食性蓟马群落结构,及砍伐后长白山森林恢复不同阶段菌食性蓟马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系统整理菌食性蓟马的种类,探讨土壤理化参数与菌食性蓟马多样性的关系,揭示菌食性蓟马对森林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为丰富我国土壤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和研究菌食性蓟马的地理区系分析及起源提供材料,对于阐明菌食性蓟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拓展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菌食性蓟马是一类生活于森林土壤中取食真菌孢子和菌丝体的蓟马的通称。它们在生物监测、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管理和动物地理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项目利用群落生态学中的定量采样方法,对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菌食性蓟马物种多样性,吉林省访花蓟马物种多样性,及长白山不同海拔高度蓟马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系统整理了蓟马的种类,发现蓟马新种2个,中国新纪录种2个,吉林省新纪录种11个。证明了菌食性蓟马的相对多度和种类数随着纬度升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菌食性蓟马的相对多度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均超过3.0 %,在海南五指山自然保护区达到5.9 %,而在暖温带的北京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仅有0.3 %,在中温带的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没有采集到菌食性蓟马;热带、亚热带地区菌食性蓟马的平均密度和每样方物种数平均值显著高于暖温带地区(n=25,p<0.05),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均比暖温带地区大,均匀度指数J比暖温带地区小;在每样方物种数的平均值上,热带地区显著高于亚热带地区(n=25,p<0.05),而平均密度则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差异不显著(n=25,p>0.05)。揭示了菌食性蓟马的时空变化规律, 发现菌食性蓟马物种的数量和密度在一年不同季节存在波动,密度从3月至10月逐步增加,然后降低;菌食性蓟马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本项目还对长春净月潭天然次生林与人工针叶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及数量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两种林分相似性系数为0.67,天然次生林伪蝎目、石蜈蚣目和鳞翅目幼虫的密度显著高于人工针叶林,缨翅目的密度显著低于人工针叶林;对两种林分的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发现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的总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密度-类群指数DG稍高于人工针叶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D微低于人工针叶林,但差异都不显著。相关成果发表科研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4篇,部分结果还在整理中。研究结果为丰富我国土壤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和研究菌食性蓟马的地理区系分析及起源提供材料,对于阐明菌食性蓟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拓展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菌食性蓟马纬度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菌食性蓟马的系统分类及其表型可塑性研究
中国西南地区蓟马科分类(缨翅目)
中国蓟马亚科系统分类研究(缨翅目:蓟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