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develop a macroeconomic model under dual restrain of regulation and market in which commercial banks can offload risky loans to a ‘shadow’ banking sector,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trade in securitised assets in order to pursue regulatory arbitrage . We analyse the interactions and spillover effects betwee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ffect credit dynamics and macroeconomy; under this framework we argue the point of optimal regulatory policy and introduce characters of China shadow banking to analyze financial stability under given regulatory regime. This project proposes a framework that can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regulatory regimes on both the regulated and unregulated banking sectors.
本课题的研究将市场约束和监管约束相结合,构建包含商业银行部门和影子银行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简称DSGE model),考察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间基于监管套利和风险分担机制的互动反馈机理以及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和信贷行为的动态调整规律,仿真推衍其宏微观金融经济影响,并进一步据此讨论最优金融监管政策设计问题。立足于后危机时代国情和监管实践,本课题引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及“多重违约”机制对模型进行扩展,重点考察市场和监管双重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行为调整及其影响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从学术角度讲,本课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现有金融稳定性分析和宏观经济波动理论;从实践角度讲,本课题为后危机时期我国金融稳定的评价、金融稳定实现路径的探讨以及相关监管政策设计提供了科学手段和工具。
本课题重点在于“商业银行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机理进行研究。同时,为影子银行在新常态下对金融风险以及宏观经济风险可能存在的影响路径提供基础,本课题重点考察了与影子银行发展联系密切的房地产业市场的波动特征及其根源,并探讨了新常态下中国实体经济的增长特征。结合作为中国影子银行业务主导者的商业银行出现的严重期限错配特点,本课题对比分析了各种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福利和金融经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和经济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主要发现,第一,商业银行同时面临市场激励的约束和宏观审慎的银行资本监管,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银行有动机利用影子银行业务将其发起的部分贷款移出表外,以扩大利润和监管套利。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核心”的影子银行业务存在明显水床效应,且由此对金融稳定产生负的溢出效应,且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异化了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作用,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在新常态时期,金融环境中的借贷预期冲击和不可预期的利率冲击会导致房市调控政策失灵,产生 “调量不调价”现象;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人口红利”消失标志着我国劳动调整成本的上升将弱化经济增长动能的发挥和抑制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第三,由于新常态下金融部门存在较明显的期限错配特征,经济中同时存在“金融缓冲器”和“金融放大器”两种不同方向的影响;将这一特征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设计后发现:差别准备金有助于维持大部分经济冲击下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稳定,相对于资本充足率这一“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核心关注变量,差别准备金盯住贷款的增长率变动能够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基于金融稳定视角的逆周期银行监管机制设计研究
资本充足约束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与监管研究
金融业开放下的汇率制度选择和宏观审慎监管——基于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
在线市场运行机制与监管方式研究——分层匹配、声誉反馈与双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