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量山地城市因地形限制而形成了典型的多中心开发模式,其剧烈的外围组团开发引起了景观破碎、热岛加剧、污染扩散等一系列生态效应,从而影响了山地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为此,本项目依据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性,在定量遥感、实地调查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提出从平面梯度分异和垂直剖面分异角度测度多中心形态的方法,概括山地城市的多中心开发模式;采用综合的遥感方法模型,定量获取景观破碎化、城市热岛、大气污染的生态表征参数,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多中心格局与生态参数的相互关系,综合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并识别生态敏感区域;改进基于SLEUTH模型的城市扩展模型,将生态压力下的假设条件转换并植入SLEUTH模型的多情景方案,模拟不同生态压力的多中心城市格局响应。本项目通过重庆市这一典型山地城市的研究,以期从理论上促进山地城市生态学的发展,从实践上为优化多中心城市格局和减缓负面效应提供参考。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山地城市多中心开发模式不断强化。许多山地城市不加区分地套用沿海平原城市的开发模式,不尊重山地城市独特的地貌、气候、生态,使高度敏感的山地城市发生严重的生态后果。本项目选择重庆为例,通过科学模拟山地城市多中心格局的演变过程及可能影响,进而提出优化现有城市形态、减缓负面效应的措施。.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根据山地城市的特性,从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多个维度构建了多中心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基于市场与政府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山地城市多中心演变规律。(2)引入定量的空间生态指数,从人口压力、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城市热岛、污染负荷等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比分析了高密度老城区与低密度外围组团的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大幅度提高。(3)突破单纯研究“城市格局—生态效应”的思路,构建适应山地城市特点的CA模型及ABM模型,以生态效应作为情景假设条件用于模拟多中心城市格局,建立“生态效应—城市格局”的反馈关系,拓展了山地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思路。(4)提出山地城市多中心格局的优化和调控策略:设定开发限制、设立生态涵养区、避免城市结构松散等。. 在项目资助下,目前已经完成了预定目标。共发表国际论文5篇、国内论文6篇,其中SSCI一区收录论文2篇,SCI论文2篇。录用待刊论文3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次,其中赴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次。培养研究生4名,其中毕业研究生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基于水环境效应的山地城市用地布局生态化模式-以重庆市为例
西部平原城市与山地城市多中心开发的环境绩效比较研究:以成都和重庆为例
城市植被对热岛效应的生态响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山地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紧凑立体化开发模式研究——以重庆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