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具有与其他疼痛症状不同的临床特点,对现有的镇痛药物反应差,开发有效的止痛药和探索治疗癌性痛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最近的行为学实验表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有良好的镇痛效果,适合与吗啡协同镇痛,但其具体的协同效应及理论基础未明。本课题拟 ①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备并纯化PAP;②癌性痛条件下,采用行为学方法观察PAP对吗啡镇痛效应的影响并进行量化,阐明PAP确对吗啡的镇痛有较大的协同作用;③在光镜和电镜水平,从外周皮肤、背根节和脊髓后角水平研究PAP与阿片肽的关系,揭示PAP与吗啡发挥协同作用的结构基础;④在离体腰髓薄片及单细胞上,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方法从初级传入终末、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投射神经元等环节揭示PAP对吗啡发挥协同效应的生理学机制。为阐明PAP与吗啡的协同镇痛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并有望为开发新的止痛药及建立新的骨癌痛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骨癌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痛。骨癌痛已成为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癌性痛治疗所用的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极高,而高剂量又产生了多种副作用,严重影响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人们一直在寻找镇痛作用强、成瘾性和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因此如何更有效的治疗骨癌痛成为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最近的研究表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有良好的镇痛效果,适合与吗啡协同镇痛,但其具体的协同效应及理论基础未明。本课题在骨癌痛模型上观察到PAP存在明显的镇痛作用,同时应用行为药理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等方法基本阐明了脊髓PAP参与骨癌痛的机制。此外,我们将PAP与吗啡联用后观察到明显的协同镇痛作用,并初步揭示了其协同镇痛机制。通过我们的研究,为阐明PAP在骨癌痛中的镇痛机制与吗啡的协同镇痛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并有望为开发新的止痛药及建立新的骨癌痛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抗阿片肽-99a拮抗吗啡镇痛和调节吗啡耐受作用机制的研
内吗啡肽调控导水管周围灰质内镇痛环路的机制
慢性吗啡镇痛耐受中脊髓脂氧素对炎症小体的调控及其机制
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S)在吗啡镇痛耐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