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N是早期宫颈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发现SLN内的微转移不但可以及时决策手术范围,还可据此评价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是SLN活检(SLNB)新技术在宫颈癌临床应用的关键。采用病理手段发现SLN微小转移复杂、费时,并不实用。以分子方法诊断是趋势所在。本研究拟采用核素-染料联合法对120例早期宫颈鳞癌患者进行SLNB.所取得的SLN临床样本一半做病理诊断,以超分期的方法识别微转移作为实验对照。另一半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首先在20例患者中,采用cDNA基因芯片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筛选预测SLN微转移的差异表达因子。重点入围上皮细胞相关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相关因子,构建SLN微转移分子预测模型,并采用Real time PCR法在上述20例中进行"训练集"验证。进而在另100例患者中对照超分期进行"测试集"验证,再对照临床资料进行临床验证。最终建立可重复强的SLN微转移预测模型。
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分子转移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对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分子转移进行初步探索从而建立转移风险评估模型。自2012年1月起至2013年1月,入组48例患者(IB-IIA期宫颈癌患者46例及良性疾病患者2例),共收集标本157枚,其中原发肿瘤8份,前哨淋巴结78枚(其中转移4枚),非前哨淋巴结69枚,良性淋巴结2枚。首先选取CK19,SCCA两种分子标记物,对取自20例患者(18例宫颈癌病人,其中4例为淋巴结转移者;2例良性疾病患者)的8份原发肿瘤组织(p)、4枚转移淋巴结(mSLN)、20枚前哨淋巴结(SLN)、20枚非前哨淋巴结(nSLN)及2枚良性对照淋巴结(CLN)进行real time PCR,最终数据取相对表达量,以良性淋巴结作为参照,比较上述各组间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应用CK19作为分子标记物的实验结果:各组间相对表达量依次为5.33±0.76(mSLN);5.32±1.90(nSLN);5.22±1.97(SLN);4.59±0.31 (p);2.97±0.94(CLN),取自3例患者的5枚病理阴性的淋巴结(2枚SLN及3枚nSLN),其相对表达量高于cutoff值。应用SCC作为分子标记物的实验结果: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5.33±1.34,转移淋巴结的相对表达量为4.54±0.33。但其余的SLN、nSLN及CLN均无表达,此结果与术后病理一致。结论:采用CK19及SCC检测SLN微转移的研究方法初步证实可行。但以此种分子标志物为基础建立微转移的分子预测模型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乳腺癌多基因甲基化与前哨淋巴结微转移预后的关系
靶向载药PLGA超声微泡定位与治疗乳腺癌转移前哨淋巴结
荧光示踪法定位腹腔镜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及快速分子检测淋巴结转移
超声分子靶向造影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