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大约有1.4亿吨作物秸秆被露天焚烧,秸秆焚烧已成为多种大气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识别大气PM2.5中不同类型秸秆焚烧来源的元素碳(EC)、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和正构脂肪醇,本项目拟对我国3类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各6个品种的秸秆,进行室内模拟焚烧试验,研究在闷烧、明火焚烧方式下,3类秸秆所排放PM2.5中EC的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正构脂肪醇等的单体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作为比较,对灰烬中的EC碳同位素,以上3类作物秸秆中的总碳碳同位素、3类有机物的单体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也开展相应的研究。据此,初步查清我国种植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秸秆中,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和正构脂肪醇等的单体化合物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在不同焚烧条件下3类秸秆所排放PM2.5中,EC、前述3类有机物主要单体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差异;建立以稳定碳同位素为主要识别依据的综合指标。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作物秸秆被露天焚烧。秸秆焚烧已成为多种大气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识别大气PM2.5中不同类型秸秆燃烧来源的元素碳(EC)、正构烷烃、正构脂肪酸和正构脂肪醇,对我国3类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各6个品种的秸秆,在闷烧和明火燃烧条件下进行了室内模拟燃烧试验,测定了所排放PM2.5中EC的碳同位素组成、3类有机物的单体化合物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灰烬中EC的碳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与秸秆相比,在不同燃烧条件下形成的PM2.5中,EC的碳同位素组成、3类有机物主要单体化合物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以及灰烬中EC的同位素组成,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识别大气气溶胶中此3类秸秆燃烧来源的四类污染物均具有参考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泥炭湿地甲烷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祁连园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空间模式及其变化机理研究
应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土壤微食物网对秸秆还田措施的响应机制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祁连圆柏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响应的空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