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是一种可食用真菌,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在世界许多地区用于肿瘤的防治,菌类的抗肿瘤活性部位通常为多糖,但本课题组在研究松茸多糖结构及抗肿瘤活性时意外发现其非挥发性小分子部位MTX同样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期的重要靶点,使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丧失正常的微管网络,表明MTX中含有作用于肿瘤细胞新靶点的活性成分。本课题拟采用HPLC,HSCCC等先进的分离分析方法结合药理学筛选,寻找MTX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包括二维核磁,单晶衍射等确定其结构,并采用MTT法、细胞核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RT-PCR、激光共聚焦、细胞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膜片钳等技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明活性成分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松茸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松茸是一种可食用真菌,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本课题采用分离分析方法结合药理学筛选,寻找松茸抗肿瘤的活性成分,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其结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课题研究了松茸醇提部位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了松茸醇提物对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醇提部位具有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微管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微管聚合有关;对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小鼠免疫系统几乎没有影响。.采用MTT法测定松茸醇提物各分离部位及多糖部位对HepG-2、Hela和MCF-7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糖部位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显示多糖部位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为松茸抗肿瘤的主要活性部位。.分析了松茸主要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研究了石油醚部位,乙醇部位及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从松茸的脂肪中检出6种主要脂肪酸,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7.6%和26.7%。从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5个甾体类化合物,鉴定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Ⅰ)、麦角甾醇(Ⅱ)、麦角甾-7,22-二烯-5,6-环氧-3β-醇(Ⅲ)、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Ⅳ)、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Ⅴ)。除化合物Ⅱ外均为首次从松茸子实体中分离鉴定。从乙醇部位分离的两个化合物 A、B鉴定为山梨醇和甘露醇。从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 5 个化合物,分别为染料木素(1)、大豆素(2)、胡萝卜苷(3)、染料木苷(4)和尿嘧啶(5)。.建立了松茸多糖的最佳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最终得到3个均一多糖;研究了其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3个多糖平均分子量分别为5939、180357、232372。MTS-1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含有少量的木糖和半乳糖,摩尔比为12.89:1.20:1。MTS-2同样是由葡聚糖、木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6.77:1.63:1;结合波谱数据综合分析,推断MTS-2是以α-D-葡萄糖通过1→6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为主链,含有少量的α-D-木糖和β-D-半乳糖。MTS-3为β-D-葡萄糖通过1→6连接聚合而成的直链葡聚糖,聚合度约为36~37。.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松茸多糖TMP-A免疫调节活性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川、滇松茸类的综合研究
姬松茸多糖佐剂调节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肿瘤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
松茸群系统学及其菌根组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