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药代-药效的三维研究,对于阐明和揭示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从而提高中药的"给药精密化"和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剂型改进及质控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拟应用HPLC-UV-MS、酶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分析方法,选择临床常用且药理作用明确的中药五味子,同步系统研究五味子提取物和四种主要木脂素的化学-药代-药效指纹图谱,分析五味子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的相互关系,比较病理状态下体内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了解五味子对药物代谢酶和外排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上述研究不仅可深入了解五味子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五味子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同时也为探索和丰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思路和研究模式。
本研究应用HPLC-UV-MS、酶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同步系统研究了五味子提取物和其活性成分-醇甲、酯甲、甲素和乙素的化学-药代-药效指纹图谱,分析比较了正常和病理状态下体内五味子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对药物代谢酶和外排蛋白的调控以及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醇提物中化学成分较水提物复杂且含量较高。体外肝微粒体温孵后可生成多个代谢产物。五味子醇提物中多种成分可吸收进入体内,是其广泛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2. 五味子醇提物化学、药代和药效指纹图谱中均含有醇甲、酯甲、甲素和乙素四种成分,且含量较高,提示上述四种木脂素均较易吸收,可作为五味子醇提物“体内暴露”的“PK Marker”。四种木脂素体内外代谢研究均可检测到7,8-dihydroxy-schizandrin和分子量为432的代谢物,二者可作为五味子醇提物的“DM Marker”。3. 大鼠口服五味子醇提物后0.25h即可检测到五味子醇甲、酯甲、甲素和乙素,四种成分中醇甲AUC值最大,乙素最小。急性肝损伤大鼠口服五味子醇提物后,四种成分的Cmax、AUC、Tmax和 MRT等参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CLz/F显著降低,提示四种木脂素在急性肝损伤大鼠中吸收增加,而代谢消除减慢,参与四种成分代谢的肝脏CYP450同工酶活性降低是引起药代动力学改变的主要原因。肝损伤大鼠体内四种木脂素的血药浓度与血清ALT水平变化有一定相关性。4. 五味子水/醇提物多次口服给药(1.5g/Kg,qd×7d)对肝CYP2E1/3A活性、CYP2B/2C/3A mRNA和CYP2E1/3A蛋白表达有一定诱导作用,对CYP2C/2D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五味子水/醇提物(28-120μg/mL和100-500μg/mL)体外对肝CYP450同工酶有一定抑制作用。五味子醇提物多次给药后可通过诱导CYP450酶而加速自身木脂素类成分的代谢。PXR受体参与五味子醇甲、甲素、乙素对CYP3A4 基因转录的调节。五味子甲素可能是P-gp的底物,五味子醇/水提物和四种木脂素成分对P-gp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五味子醇/水取物、五味子甲素和乙素抑制作用较强。5. 五味子醇提物单次和多次给药可明显升高CYP3A底物药物他克莫司血药浓度。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基于活性整合指纹图谱技术的药效整合热毒宁注射液整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油菜花粉超微粉黄酮类成分药代动力学及指纹图谱研究
纳米金释药系统药代动力学与药效特异性的相关研究
泻心汤药效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