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其发生率高,恶性程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已经成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实验针对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过程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及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中研究microRNAs(miR-328及miR-101a)与细胞膜蛋白(CAV3、CACNA1C及GJA1)的表达变化及相互调节机制,首次从microRNA、细胞膜蛋白、离子通道水平全新阐释氧化应激损伤机制和心肌细胞内钙超载机制,系统分析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和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microRNA对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筛选出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有关的关键因子,建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诊断评估标准,同时建立预警体系,并尝试使用以microRNA为治疗靶点的基因治疗方法,为临床心梗溶栓治疗的预后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通过本项目研究我们发现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过程中的关键miRNA(miR-328及miR-101),并揭示其通过靶向性调节靶蛋白SCN5a及GJA1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并在心肌氧化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研究证实心律失常关键蛋白GJA1 是miR-23a调控心肌电生理重构功能的作用靶点;并观察发现microRNA-124/ATF-6参与延寿作用新机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揭示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miRNAs及相关蛋白表达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氧化应激过程中的miRNAs调节网络,为临床心律失常的防治、寻找新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本项目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全国药学博士后论坛中作大会报告,并荣获“优秀论文奖”;参与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参与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并已获得授权。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3名和硕士研究生2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影响因子均在3以上,累计影响因子12.976,另有1篇文章已投稿,并正在修稿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Protective effec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 on hypoxia-induced PC12 cell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Ag2CO3/Bi2O2CO3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IL-25/IL25R-MAPK-Foxp3"轴调控Treg细胞分化及引发脓毒症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
一组microRNAs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新靶点-EGFR
CKIP-1调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程序性坏死的新机制研究
MicroRNAs调节H2S生成的机制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