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creasing residential 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the ongoing social changes. The different so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ulted in high residential mobility has a direct impact on individuals’ mind and behavior, and further impels individuals to adopt specific strategies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such as consolidation of personal self, termis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ensitization of risk perception. However, there is still unknown whether residential mobility brings changes in individuals’ moral mentality and moral behavior, and whether these changes are the effects of the adaptive strategies in moral field. On the foundation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current project aims to design three parallel studies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high residential mobility on moral-principle orientation, moral-income focus and immoral behavior decision-making,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will also examine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corresponding adaptive strategies in these associations. Furthermore, multiple methods, such as measures, scenarios simulation, and games, will be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results will be expected can benefi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behavior in a rapid social change background and provide some new ideas and scientific basis to establish a long-acting mechanism of moral construction.
居住流动性上升是当今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高居住流动性带来的社会生态环境改变不仅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促使个体采用个人身份强化、资源分配短期化、风险感知敏感化等策略以适应环境变化。然而,居住流动性是否会导致个体道德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是应对高居住流动性环境的适应性策略在道德领域的反映仍有待探索。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项目拟通过三个平行研究分别探索高居住流动性对个体道德原则取向、道德收益关注点及不道德行为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相关适应性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拟采用问卷测量、情境模拟、博弈游戏等多种方法展开研究,以期为理解和把握社会高速变迁背景下的民众道德心理特点、探索有效的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居住流动性上升是当今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项目在中国社会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现实背景下,考察了居住流动性对个体道德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项目组完成了四个研究共计九个子研究,研究一重新界定了居住流动性的操作性定义,对居住流动性的测量指标和测量工具进行了革新与拓展;研究二通过微博文本分析探究了居住流动性与道德基础关注及其表达的关系;研究三考察了高居住流动性个体在道德收益关注点上的特点及资源分配短期化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其中使用的道德操作性变量是包含在广义道德范畴内、经常涉及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博弈的亲环境行为;研究四探索了高居住流动性个体在不道德行为决策上的特点以及风险感知敏感化策略在其中的影响,其中以欺骗作为不道德行为的指标,同时还考察了社会监控线索是否能有效抑制高居住流动环境对道德行为的负面作用。主要研究结果有:(1)中国社会的地区居住流动性可以以地区迁入率和人户分离率作为指标,个体居住流动性可以从搬迁历史、现状、意向三个方面进行测量;(2)地区居住流动性与区域内道德关注及微博表达有关,来自流动性越高地区的微博用户更为关注“公平”相关道德内容;(3)居住流动性损害亲环境行为,更低的未来取向及居住地依恋可解释这一关系;(4)居住流动性提高欺骗行为,社会监控线索可有效减弱该关联。研究成果可为理解和把握社会高速变迁背景下的民众道德心理特点、探索有效的道德建设长效机制、指导针对相关人群的社会心理服务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白细胞介素29(干扰素-Lambda1)对类风湿关节炎Th1/Th2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胡安·德富卡洋脊Endeavour段热液生态环境变化与地球化学制约机理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下社会群体心理与行为变化规律和机制
基于流动性的适应性算法交易策略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信息时代中国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