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极分化能力的祖细胞,该细胞能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局部损伤的修复。此外,MSCs还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如抑制T细胞增生、诱导T调节细胞生成等。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免疫紊乱性疾病,表现为肠道粘膜T细胞功能紊乱,促炎细胞因子产生过度,局部炎症经久不愈。因此补充MSCs既可加强损伤粘膜的修复,又能抑制局部过强的免疫反应。我们前期研究已经成功分离、培养出结肠粘膜MSCs;并将其注入小鼠体内,发现该细胞可定植于肠道溃疡基底。本研究拟继续观察结肠MSCs对肠道炎症的影响,及MSCs对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增生、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通过该研究我们希望能证实结肠MSCs能促进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增生,抑制肠道T细胞增生,抑制Th1细胞因子的分泌。该研究的意义在于进一步阐明确肠道粘膜的修复机制,肠道粘膜免疫的调节机制,进而为IB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本研究已经成功分离和传代小鼠结肠间充质干细胞(MSCs)。结果显示小鼠MSCs在传代后第六天呈长梭形,细胞聚集呈“旋涡”状。成骨诱导显示细胞内可见有少量的橘红色胞外基质沉积,成脂诱导后可见胞内有着色的脂滴。流式检测显示CD29、CD44、CD105阳性, CD11b、CD31、CD34阴性。分离TNBS小鼠MLNs中的T淋巴细胞,将T细胞分别单独培养(alone)、与结肠MSCs经transwell小室共同培养以及直接接触(contact)培养, 3天后分别测定T淋巴细胞增生、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和Treg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T淋巴细胞与MSCs经transwell小室非接触共同培养以及直接接触培养后,小鼠结肠MSCs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将激活的T淋巴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使细胞处于失能状态,同时Tregs 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上升,说明MSCs可以通过下调促炎症因子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结果还显示:T淋巴细胞与MSCs经transwell小室非接触共同培养以及直接接触培养后,上清液中PGE2水平明显上升。加入吲哚美辛后,在transwell培养组和直接接触培养组中PGE2水平明显下降, T细胞增生分别由7.90%±1.70%上升至32.20%±3.68%(经transwell培养)和由6.55%±1.34%升至30.40%±1.41%(直接接触培养)(P<0.05)。本次实验还显示将MSCs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体重恢复较快,生存率高于TNBS组,第6天的组织学肉眼评分及病理评分都明显低于TNBS组小鼠。流式法检测CFSE标记的MSCs在各组织的表达情况:CFSE标记的MSCs在MSCs治疗组小鼠病变结肠的数量为17.62%,在小鼠正常结肠的数量为12.83%,而在TNBS小鼠结肠为7.76% ;CFSE标记的MSCs在MSCs治疗组腹腔淋巴结数量为9.32%,脾脏为8.54%;而在TNBS小鼠腹腔淋巴结为1.81%;脾脏为2.04%。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IL-33在炎症性肠病肠粘膜屏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吲哚胺二氧化酶在炎症性肠病肠粘膜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MICA分子介导的肠上皮细胞在炎症性肠病肠道粘膜免疫中的作用
抑制炎症介质增强MSC修复炎症性肠病粘膜损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