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惠及人群的不断扩大,关于"数字鸿沟"的争论逐渐转向对如何使得信息带来更大的"信息红利"问题的探讨,这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近年来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从我国情况来看,当前手机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迅速普及,已经使得我国农民信息获取方式和能力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缩小了互联网等所带给城乡的巨大数字鸿沟。那么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手机信息供给是否已经带来了"信息红利",能否影响农民的生产决策、经营决策,改善农民福利,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率?本研究试图以我国水产品市场为例,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从渔民及渔业中间商生产决策和经营决策的变化、渔民和消费者福利的变化、市场价格离散情况的变动这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准自然实验法和DID模型对我国当前水产品市场各种信息供给模式进行评估,寻找最优的信息供给模式,并为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前瞻性建议。
本研究利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从信息沟通技术对农民的收入和销售价格的影响、信息沟通技术对农民的市场参与的影响以及信息沟通技术对农民社会网络的影响三方面来研究信息沟通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农民所带来的改变。一是利用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状,利用全国1137份调研数据描绘我国农民在信息沟通技术的利用方面的现实状况。目前,以信息沟通技术的接入为代表的“一级数字鸿沟”已基本填平,而以信息沟通技术的使用为代表的“二级数字鸿沟”却进一步成为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甚至在不同农村地区间存在着因信息沟通技术的使用而产生的“二级数字鸿沟”。二是通过养鱼户数据对手机的利用程度与其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手机的浅层使用对养鱼户的收入的影响呈现倒U型,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手机接入所带来的“信息红利”逐渐减少,而手机的深度使用则对其收入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三是利用633份海南省蔬菜种植户调研数据,对信息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的销售价格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信息的有效供给能提高易腐农产品销售价格,但对易储农产品的影响不显著。同时,信息有效供给主要是通过改善农户的市场参与行为来影响其销售价格。最后探讨了信息沟通技术对农民社会网络的影响。研究表明,信息化时代,我国农民社会网络受到了一定影响,使农民原有的强关系更强、弱关系增强,为农民社会资本的增加带来可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LBS的移动定向优惠券策略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基于弱对偶的平面三角形格网离散线转化生成算法
信息获取、信息提供与我国农民的农药施用行为研究:以水稻生产为例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后管理”研究--以农田水利为例
数字鸿沟对农户福利不平等的影响机理与效应研究——基于Sen的可行能力理论
以福利增进为导向的消费者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