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按蚊复合体是我国及东南亚最主要的传疟媒介之一,其成员种在形态上几乎是无法区分的。其分类和分布尚未解决,其群体遗传特征尚未被系统研究过。本项目将在我国14省市广泛采集,同时记录生态习性和环境、疟疾发病情况。通过对6个DNA区测序和序列分析,弄清种间差异的分子特征;通过单雌饲养和杂交试验研究各基因型间生殖隔离状况;联合分子变异、杂交试验、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澄清这个复合体的分类;进而建立这个复合体各种的分子鉴定标准,推断种间的系统发育,勾画各种的详细分布。通过对线粒体COII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推断种群内及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种群遗传结构、有效种群大小、种群增长率和种群间有效迁移率等群体遗传学特征,推断杀虫剂抗性扩散的可能途径。媒介蚊虫的有效控制必须以弄清种、种的群体遗传特征为前提。本项研究对媒介和疟疾控制、流行病学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同时也提升我国分子分类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水平。
微小按蚊复合体是我国及东南亚最主要的传疟媒介之一,其成员种在形态上几乎是无法区分的。其分类和分布过去未解决,其群体遗传特征过去未被系统研究过。本项目在我国广泛地开展了蚊虫采集工作,同时记录了生态习性和环境、疟疾发病情况。通过形态鉴定,对来自各地区的微小按蚊复合体个体在5个DNA区测序,序列分析表明线粒体COII和ND5序列在两个种内都形成两个明显的支系,而核糖体D2,D3和ITS2序列在种内是一致的。结果表明,微小按蚊复合体在中国仅有微小按蚊和哈里森按蚊两个种,前者分布于云南、广西南部、海南、广东和台湾,后者分布于云南、广西北部、贵州和四川。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微小按蚊和乌头按蚊在中国及东南亚的种群遗传学特征,推断由于地理气候的片段化微小按蚊在历史上形成了东西两个种群,然后各自扩张,建议乌头按蚊在斯里兰卡的种群是一个新亚种,这两个种在近代都经历了种群大小增长。我们联合9个分布在东南亚的按蚊的分子数据,使用统计种系地理学方法研究了东南亚环境的历史,物种特有的生态学及随机联合效果的影响。我们还研究中缅边境地区按蚊群落及微小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作用,溴氰菊酯杀虫剂抗性与kdr基因突变及新陈代谢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本项研究对媒介和疟疾控制、流行病学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同时也提升我国分子分类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水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广西微小按蚊复合体的研究
海南、广西、云南三地微小按蚊复合体研究
我国大劣按蚊复合体的分类及分子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我国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分子群体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