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研究表明:渤海湾海风锋对雷暴大风的形成有触发作用,而灾害性雷暴大风能够造成严重的灾害。据统计,2002-2008年,天津共产生56次雷暴大风天气,由这些雷暴大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为准确及时地发布此类天气预警信息,使其造成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本项目拟通过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像识别和检测技术获得的海风锋天气个例,结合255米高的气象铁塔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和归纳海风锋的发生、发展规律,得出渤海湾海风锋与雷暴大风发生发展的演变关系;同时,结合应用数值模式(ADAS-WRF)模拟研究这类天气发生发展的机理;最后,将观测研究和模拟研究所获得的对海风锋的科学认识和规律用于建立灾害性雷暴大风的短时临近预警模型,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持。
该项目按照计划任务书内容已经圆满完成。主要是联合应用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连续获取的2008—2011年6-9月逐小时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渤海湾海风锋活动规律及其触发形成的雷暴天气有了深入地认识。同时应用WRF模式(Version 3.3)和WRFDA同化系统(Version 3.3)对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个例进行了细致的数值模拟,探讨了这类天气形成的机制,并初步建立了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概念模型。具体如下:.① 2008-2011年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共观测到渤海湾海风锋日160次。观测表明:海风锋在每日的形成时间有所不同,其中最早形成时间是09:30时(北京时间),最晚在16:00时,形成时间在13:00-16:00最多。海风锋的维持时间也各有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9小时,最短的仅1小时。海风锋伸展到内陆的一般距离为70-80km,最远距离达120km,高度一般为1.5km。.② 海风锋是沿海地区常见的中尺度系统,也是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之一。2008-2011年的160次海风锋日中,触发强对流天气的海风锋占总体的25%。雷达探测表明:单一海风锋一般不能形成大范围的雷暴天气;海风锋与来自不同方向的边界层辐合线碰撞,即碰撞的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具体为:若边界层辐合线来源于东北方向,与渤海湾海风锋相互碰撞,在碰撞交叉约20km处,有新的雷暴形成或加强。若是两条或多条海风锋呈追赶碰撞时,一般没有强对流天气形成;若是两条边界层辐合线(不同性质的)平行碰撞时,情况较为复杂,有时强对流加强,有时强对流减弱,则与该日的天气背景条件有密切关系。.③.应用天津36个6要素的逐时自动气象站资料结合北京850hPa以上的探空资料组合成为新的诊断资料,初步诊断表明:海风锋前沿与0-3km垂直风切变梯度密集区相互对应;同时也与露点温度梯度变化较快的区域大体吻合。.④. 应用WRF模式(Version 3.3)和WRFDA同化系统(Version 3.3)对海风锋触发雷暴天气的个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以上特征主要应用于改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服务效果。. 该项目培养博士1名,共撰写文章9篇,已发表文章7篇;共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2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天津城市热岛对海风(锋)触发局地雷暴强度和结构的影响研究
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的统计特征和对流触发机理研究
台湾海峡西岸海风锋的客观识别及对强对流触发机理研究
弓形回波雷暴大风的环境与维持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