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粒子效应一直是制约空间电子仪器发挥效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空间电子仪器的关键信号处理器件,SRAM型FPGA自应用以来,单粒子故障就备受关注。器件集成度越高,内核工作电压越低,受单粒子效应的影响就越显著,单粒子故障检测已经成为空间电子仪器设计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课题将针对SRAM型FPGA单粒子故障的低代价间接检测问题,从FPGA的单粒子故障模式与故障特性出发,研究FPGA的"五要素"单粒子故障分析模型,研究描述单粒子故障产生、传递和耦合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推导描述单粒子故障耦合程度的归一化耦合因子;以"逻辑探针"和目标设计之间的耦合度最大化为原则,优化"逻辑探针"的布局布线算法和"逻辑探针"触点的类型,提高单粒子故障间接检测概率、降低虚警概率和检测方法带来的资源与速度性能方面的损失,从而为加强我国SRAM型FPGA的空间应用能力、提高空间电子仪器的整体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
SRAM 型 FPGA 对空间辐射环境单粒子效应极度敏感, 单粒子效应可能导致系统功能中断和失效, 因此单粒子故障发生后的检测和修复极为重要。 本结题报告总结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SRAM 型 FPGA 单粒子故障的“逻辑探针”( Logic Probe) 间接检测方法”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1) 建立一种适用 SRAM 型 FPGA 的“五要素”分析模型,研究 FPGA 单粒子故障在电路系统层面的转移和耦合特性,并对单粒子故障的耦合特性进行量化分析;.( 2) 基于单粒子效应的耦合特性, 给出一种基于“逻辑探针”的低代价的单粒子故障间接检测方法; 从布局布线角度, 提出解决 SEU-MBE(单粒子翻转引起的多个模块同时故障) 的区域约束法和布线修正法。.( 3) 分析“逻辑探针” 虚警概率和检测概率之间的矛盾, 获得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的数学表达式,分析检测方法对 FPGA 资源速度的影响,最后通过故障注入试验分析“逻辑探针”方法的检测性能,给出“逻辑探针”方法的设计原则。.项目研究在模型分析方法、布局布线算法和“逻辑探针”设计等方面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SRAM 型 FPGA 单粒子故障间接检测方法,降低传统单粒子故障检测带来的资源和速度性能方面的代价,提高故障检测概率, 从而为加强我国 SRAM 型 FPGA 的空间应用能力,提高空间电子仪器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提供支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SRAM_FPGA单粒子故障传播机理及容错方法研究
面向静态功耗优化的SRAM型FPGA布线算法研究
温度对SRAM单粒子翻转影响的物理机制实验研究
三维单片集成SRAM重离子单粒子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