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安全形成严重挑战,对国家层面上的金融安全管理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而且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本项目拟以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的金融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建模、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金融危机发生、演化和传染机理,研究国际资本流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等对国家金融安全各个层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和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展望,确定我国金融安全管理中潜在的主要风险和隐患,研究我国国家金融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并设计以该体系为核心的国家金融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本项目的目的是希望能为我国国家金融安全管理,提供深刻的理论和实证依据和切实可用的政策建议,并为我国金融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提供基础;同时希望能在国家层面的金融安全问题上做出理论创新,走向本领域学科研究国际前沿。
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面临的诸多重大风险,都表明加强金融安全管理是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本项目围绕金融安全这一主题,以深入认识金融危机、明确其演化机理与成因、识别我国潜在的金融风险、研发国家层次和银行体系的宏观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供政策分析等为重点,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至今为止,项目已经发表或被接收学术期刊论文53篇,出版专著两部。其中,英文论文23篇(SCI和SSCI论文15篇),在国家顶级期刊Annals of Statistics, Biometrica, Journal of Econometrics,Journal of Economic and Dynamic Control等发表论文5篇;中文论文30篇(《金融研究》3篇、《管理科学学报》4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6篇),还有一批成果处在投稿和工作论文的状况。.为切实服务于国家金融安全管理,项目组参与了中科院重大方向性项目“全球经济金融监测预测及政策仿真平台”以及银监会“商业银行客户风险预警体系”项目,并将本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这两个管理系统的开发中。前者开发的预警系统已为发改委、央行等部门使用,后者银监会正在争取将其扩展成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执行期间,我们就中国经济与金融中安全与风险问题向国家决策部门报送了一批政策研究报告。部分研究工作获得了201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取得了一些有重大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例如,对于频率平均预测模型,我们证明了相依数据情形下JMA方法的渐近最优性,彻底解决了国际权威学者Hansen 和 Racine提出的公开问题。我们设计了危机背景下的资产组合鲁棒管理模型,给出了鲁棒性可追踪误差资产组合的半正定松弛形式并实证验证了其良好的性质。我们设计了基于Copula的风险传染度量指数,并证实其性质优于前人所提出的指数。本项目的研究为金融安全领域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金融安全管理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方法和工具。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区域综合食物安全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银行业跨国并购与我国金融安全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质量链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我国金融状况指数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