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需求多样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化趋势日益显著,要求各旅游地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联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地域系统,实现组合优化与整体效益最大化。本项目以旅游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灰色关联分析、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结合旅游地域类型丰富、旅游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的青岛市进行案例分析,识别影响旅游地域系统形成、演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方式与强度,研究系统是如何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将分散于地理空间的旅游要素连接起来,从而产生旅游经济活动、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环境影响的;在此基础上,构建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机制理论模型与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参数控制调控、优化系统发展,提出区域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项目的研究成果既对旅游地域系统研究的科学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又对加强旅游地域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实现我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项目按照研究计划基本完成了预期设定的各项目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简单概述如下:.本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状态空间法和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旅游地域系统演化过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与作用效应,揭示了系统演化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参数控制调控系统发展,提出了未来10年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相对较优方案与相应对策。研究发现:(1)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系统形成、发展、成熟、衰退(更新)等不同的演化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旅游经济特征与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特征。(2)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旅游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研究,社会经济基础、旅游区位、旅游本底条件及政府对旅游业宏观调控水平对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发展起正向作用;旅游开发及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增大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间接对系统发展起负向作用。(3)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得出,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存在低效发展问题,具体表现为旅游产业粗放型经济增长和旅游地域空间低效率扩张;以目前自然演变过程,未来10余年,系统状态呈阶段性下降趋势:由仿真期初的45.72降低到2012年的39.88;2013年—2015年,系统状态基本稳定在39.6;2015年以后,系统状态进入第二次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表明,伴随着后奥运经济的带动作用,青岛市旅游业的粗放型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持续增大的压力,致使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从而使系统产生了内生性的发展障碍,限制了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的发展。若在系统发展状态进入第二次下降趋势之前不进行调控,则青岛市旅游业发展将逐渐进入衰退阶段,这极其不利于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4)系统仿真方案比较分析表明,适度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政府对旅游业宏观调控作用,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走集约型增长道路,是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胞质DNA-STING-IFN通路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联合EGFR-TKI治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旅游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模式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
交通要素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与优化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影响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 - 以山东省为例
基于演化博弈的区域旅游合作与冲突治理:以武陵山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