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际生态补偿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难以清晰界定相互间的补偿关系,导致补偿额度确定困难、谈判成本高;二是行政区之间无隶属关系,导致协调困难,执行效率低。本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特点,采用间接界定和执行的方式规避以上难题。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建立面向多级行政区划的生态补偿框架模型,论证生态补偿额度纵向与横向核算结果的等价性;综合考虑不同行政区在支付能力、支付意愿、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修正以上模型;采用数学推导与计算机随机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建立生态补偿公平性的评估方法。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服务指标,选取全国各省及部分市、县作为案例区,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模型进行实证核算。本项目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丰富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可为确定各行政区之间生态补偿额度的比例关系、核算区际生态补偿资金的收取与支付额度提供科学依据。
行政区相互间补偿关系难以清晰界定导致补偿额度确定困难、谈判成本高,以及行政区之间无隶属关系导致协调困难、执行效率低是我国横向生态补偿面临的两大难题。本课题建立了面向多级行政区划的生态补偿框架基本模型,提出了根据各行政区生产和消费生态系统服务数量计算生态补偿额度方法,证明了纵向与横向补偿结果的等价性。根据不同区域之间支付能力、支付意愿和资源利用效率等的差异,提出了各个区域生态补偿资金收入和支出的修正方法。分析了面向多级行政区划生态补偿的运行机制,探讨生态补偿金征收与分配的途径和形式。选取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北京市和天津市下辖各区县、河北省下辖各地级市、河北省承德市下辖各区县作为案例区,以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3年多年数据对补偿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生态补偿金的净支出地区较多分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中江苏、上海、河北、山东、浙江等省市居于前列,生态补偿金的净收益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其中云南、四川、广西、黑龙江、西藏等居于前列。京津冀地区的有关地级市和区县也呈现出类似结果。研究结果与预期符合度较好。公平性分析表明,调整系数可以有效控制各行政区生态补偿资金偏离理论状态的程度。灵敏度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量(生态足迹)对生态补偿金额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态效率和支付水平。本研究可为我国建立行政区际生态补偿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二维晶体MX2(M=Mo, W;X= S, Se)电催化剂的活性位点,电输运调控及其协同催化机理研究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框架的理论设计与应用研究
服务失误情景下补偿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方法与实现机制研究
家庭农场生态自觉性提升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