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碳排放的演化机制研究是制定积极有效的碳减排政策的基础,而区域碳减排配额交易则是经济实现国家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目标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因此,系统研究区域碳排放演化机制及减排配额交易绩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本项目借鉴吸收目前碳排放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利用分解分析、计量经济学、绩效评价、非线性规划等多学科技术方法,构建我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模型,捕捉其演化机制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碳减排配额交易体系的基本框架,模拟其经济绩效,得到经济意义下我国区域碳减排配额最优初始分配额度以及国家碳强度下降指标的最优分解方案。以期推进区域碳排放分析方法及应用的进展,为我国科学、经济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决策支持和定量化依据。
项目围绕我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演化及减排配额交易经济绩效模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利用基于非参数效率模型的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指数,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并借助收敛理论及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不同省区碳排放绩效的主要因素,发现样本期间我国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主要因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不同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所不同但存在收敛性;(2)为了克服非参数效率模型不能考虑统计噪声的不足,构建了用于测度区域碳排放绩效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省区碳排放效率的演化,发现全国层面存在二氧化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机会;(3)利用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我国不同省区间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发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原因;(4)构建了一个非线性规划模型用以模拟省区碳减排配额交易的经济绩效,该模型的目标函数是最小化全国减排总成本,约束条件包括碳排放总量约束、减排量约束及交易量平衡约束。在五种公平性初始分配准则下,模拟分析了2010年省区碳减排配额交易的经济绩效,发现不管选择何种初始分配准则,全国减排总成本均可节约40%以上;(5)基于效率分析视角构建了一系列零和博弈DEA模型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区域分配。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在Energy Economics、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2篇;依托项目研究培养博士生3人、硕士生4人;以该项目及其研究成果为重要支撑,课题组所在的“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团队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中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建模及优化策略研究
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研究
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与碳配额分配方法研究
LCA视角下宏观建筑碳排放结构特性、演化机理及区域化减排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