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裂变核能可持续发展需妥善解决次锕系核素(MA)等废物处置问题,这是核能界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表明利用惰性基质技术与现有PWR燃料混合构成CONFU组件,可以有效地降低PWR中MA的产量;若再通过合理的设计,在CONFU组件中构建局部快中子能谱区,则更多的附加废物MA可以被嬗变。即本项目所提出的"惰性基质联合快中子源区嬗变MA技术(FNZCONFU)"新方法。.本项目将探索FNZCONFU方法的中子学问题,开展FNZCONFU嬗变MA机理研究。揭示PWR局部高通量快中子嬗变MA机制、MA的装载对堆芯物理特性参数作用规律;研究MA与惰性基质最佳混合比,FNZCONFU燃耗平衡,MA以待嬗变废物、燃料、可燃毒物三种形式加载时,FNZCONFU的嬗变机理,实现在降低PWR自身MA产量的同时嬗变掉累存的MA。为从源头解决PWR的MA废物量最小化问题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针对乏燃料中MA的嬗变处置问题,提出了基于压水堆(PWR)的惰性基质联合快中子源区嬗变MA技术(FNZCONFU)新方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本项目首先开展了惰性基质燃料(IMF)的中子学基准问题研究,给出IMF燃料成分对燃料温度系数和空泡系数贡献的计算方法,从核素层面揭示了IMF燃料反应性系数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239Pu、240Pu、242Pu、232Th是燃料温度系数和空泡系数的主要贡献者;在相同的PuO2质量分数下,由于反应堆级Pu中的240Pu和242Pu的含量更高,使得采用反应堆级Pu的IMF燃料具有更负的燃料温度系数和空泡系数;添加232Th和Er可使得燃料温度系数和空泡系数更负。本项目其次基于典型PWR栅格参数,通过燃料温度系数、慢化剂温度系数等中子学参数随PuO2体积份额的变化,研究了PuO2+MgO+ZrO2和PuO2+ThO2这两种典型IMF燃料在PWR中的设计区间和MA加入后对设计区间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IMF、UO2和MOX燃料在PWR中的燃耗特性。研究表明:对于PuO2+MgO+ZrO2和PuO2+ThO2燃料,PuO2体积份额在1.0%~50% 时负燃料温度系数为负;无硼和1400ppm硼浓度下PuO2体积份额分别在1%~10%、4%~8%和0.5%~20%、1%~20%时,慢化剂温度系数为负;而在IMF燃料中加入MA后,反应性温度系数为负的PuO2体积份额区间得以放宽;与MOX燃料相比,IMF燃料具有更高的Pu和TRU销毁效率(大于30%);对于最重要的次锕系核素Np,在1040.25天燃耗时间下,IMF燃料产量比UO2、MOX燃料低两个数量级;本项目最后利用IMF燃料作为裂变薄层,快中子源区放置MA,构成FNZCONFU燃料元件,基于典型PWR堆芯参数,计算分析了FNZCONFU燃料元件的燃耗及MA、Pu的积存量。研究表明:在1040.25天燃耗时间下,FNZCONFU元件快中子源区内的237Np嬗变率大于35%、241Am嬗变率大于40%、243Am嬗变率大于37%、MA嬗变率大于30%(最高85.7%);而包含IMF裂变薄层在内的FNZCONFU元件的总MA净嬗变率大于27%(最高83.3%)。本项目提出的FNZCONFU嬗变MA新方法具有较高的MA嬗变效率,并可基于现有的PWR实现MA嬗变。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人穷还是地穷?空间贫困陷阱的地统计学检验
新型卫星降水产品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分析——以SWAT模型为例
岩溶区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利用半影锥成像诊断中子源区图像的新技术研究
长脉冲中子源慢化器中子学性能理论分析与实验测量
用密封中子源发生器进行中子照相技术的研究
En>14MeV实用中子源探索研究与中子剂量学参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