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状上皮肿瘤的发病率超过所有人类肿瘤疾病的50%以上,而缺乏准确识别可能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区域的早期无损诊断和药物治疗评估的有效手段是病人存活率低的重要原因。本项目立足于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最前沿,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鳞状上皮肿瘤早期无损诊断和治疗评估的非线性光谱成像技术研究。利用此技术,深入开展离体人上皮组织显微结构和光谱特性研究;对其早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肿瘤阶段上皮组织层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可以用于鳞状上皮肿瘤早期无损诊断及实时、快速、准确定位中晚期鳞状上皮肿瘤病变组织的光学参数指标;实时监测和评估在药物治疗下的鳞状上皮肿瘤组织层结构的改变。预期成果将从分子水平上、基于组织内在成分的光谱和显微成像信息,建立光学信息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相关性,为鳞状上皮肿瘤早期无损诊断及临床手术和药物治疗评估的直接、实时、客观、无损地探测提供全新的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技术。
整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原定计划进行,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项目执行期间获得的成果如下:(1)利用非线性光谱成像技术,获得了上皮组织不同层的微结构和光谱信息,建立了光学信息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相关性,实现了在微米尺度的肿瘤靶向治疗,为临床医学开拓全新分子水平的肿瘤诊疗评估一体化新技术。(2)在SCI 或EI 收录的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7篇次,EI收录18篇次,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本领域国际重要学术刊物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Tissue Engineering上。(3)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并在会议上交流与本项目相关的学术报告10次,其中,4次为邀请报告。(4)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共3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进入实质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1项;(5)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6)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陈建新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基于非线性光谱成像新技术医学诊断的基础研究》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在项目执行期间,项目负责人陈建新教授相继获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 “全国三八红旗手”(2012)和“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2012)等荣誉称号。项目主要参与者卓双木博士获得“第十一届福建青年科技奖”(2011)和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十佳青年教师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8)在项目执行期间,新增科研项目3项,分别是项目负责人陈建新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1620)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IRT1115),卓双木博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资助项目(61275006)。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皮肤疤痕无损诊断和治疗评估的非线性光谱成像技术
多光子显微成像结合拉曼光谱技术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的研究
循环Micro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功能及机制探讨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和稀疏表示模型的温室黄瓜病害早期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