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在国际上首先开展对左心室室壁瘤(LVA)心肌存活的研究,发现LVA瘤体有存活心肌是预测生存率的唯一负性独立危险因子, 推测LVA瘤体的存活心肌加重心室重构的发展。但尚不清楚其机制。本研究拟建立犬的LVA模型,与心肌梗死组对比,采用门控心肌灌注SPECT显像和心肌代谢PET/CT显像,磁共振显像,动态观测LVA不同部位(瘤体、周边及远端)的心肌灌注、葡萄糖代谢率、结构和功能在LVA形成中的变化,分析不同部位的心肌存活性与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及随时间变化趋势,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其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从活体分子显像、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层面探讨LVA不同部位的心肌存活性对心室重构的作用,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延缓和逆转室壁瘤所致的心室重构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一、首先建立左心室室壁瘤模型,采用不同方法,(1)在第一对角支开口后结扎左前降支(LAD),建立心尖和前壁室壁瘤( LVA)模型,由于结扎位置高,手术死亡率太高;(2)选择LAD主干远端、第一和第二对角支远端、左回旋支分支、钝缘支远端、后降支远端为结扎点,造成心尖部急性心肌梗死,建立心尖部小的LVA;3)首先结扎钝缘支远端,阻断回旋支供应心尖部血流,在LAD第一对角支开口后放置一缩窄环。术后4周LVA形成,并有明显左心室重构。.二、建立小型猪LVA模型后,在国际上首先采用门控99mTc-MIBI心肌灌注SPECT显像和18F-FDG心肌代谢PET/CT显像,动态(建模后4周和8周)观测LVA不同部位(瘤体、周边及远端)的心肌灌注、代谢、心肌存活性、局部和整体功能在LVA形成中的变化特点,磁共振显像验证室壁瘤是否形成,活体分子显像和病理组织学相结合,探讨LV不同部位的心肌存活性与发生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及随时间变化趋势。.三、我们发现左心室重构程度和左心室功能受损程度随建模后时间变化的特点,主要受室壁瘤部位有无存活心肌和室壁瘤大小的影响:1)室壁瘤小,局部灌注、代谢以及功能均明显受损,4周无明显左心室重构,左心室功能正常;8周可出现心室重构;病理组织学显示瘤部位为梗死心肌,周边主要为存活心肌,远端为存活心肌;2)建模4周后显像提示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8周后,局部心肌灌注、代谢、局部功能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均改善,心室重构程度明显减轻,推测可能为顿抑心肌和侧枝循环形成;病理组织学显示瘤部位为梗死心肌,周边部位存活心肌大于梗死心肌,远端为正常心肌;3)如果室壁瘤大且无存活心肌(灌注和代谢严重受损),建模4周有明显心室重构,左心室功能受损,8周后,代谢受损的范围增加、左心室重构程度(心腔增大,心肌显像的特征性表现“倒八字”)程度加重和左心室功能进一步受损;局部室壁增厚率异常的范围和程度继续加重;收缩同步性差。病理学显示瘤部位仅在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少量存活心肌,余为纤维化组织;瘤周边心肌组织和纤维组织并存,纤维组织为主,远端为存活心肌。门控SPECT/PET心肌显像可以准确、无创动态监测室壁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心肌灌注、代谢、局部功能、心肌存活性、左心室整体功能和心室重构的变化特点,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病理生理学信息,预防、延缓和逆转心室重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PET/CT心肌代谢动态显像评价二甲双胍对冬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68Ga标记ASGP PET/CT受体动态显像精准评价肝功能的研究
18F-FDG PET/CT 心肌“缺血记忆”显像的实验研究
多模态小动物PET/CT分子显像评估二甲双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