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标志基因系和三体系的杂交分析,完成了籼稻矮秆主基因sd-t(t)、sd-n(t)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证明sd-t(t)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与紫果皮基因Prp-a及红种以基因Rd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57和12.01图距单位。sd-n(t)基因可能位于第11染色体,与斑马叶基因z连锁(有待验证)。明确了sd-1和sd-g矮秆基因在遗传效应上的差异,sd-1基因所控制的珠高节间配制比较合理,sd-g基因控制的株高表现后期快长型,有利于开展“丛生快长”的株型育种。以高秆品种南京6号作轮回亲本,育成sd-t(t)和sd-n(t)二个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素,自此本实验室已完成了包括四个矮秆基因的一组近等基因系的构建(sd-1、sd-g、sd-t(t)、sd-n(t)),为进一步开展籼稻矮秆资源的遗传与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用于水环境中有机微污染物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信噪比的虚拟分子印迹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联用技术的研究
籼稻半矮秆基因库的拓建和新半岛矮秆基因的定位
小麦矮秆新基因的精细定位与效应分析
小麦矮秆新基因的鉴定及其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研究
大豆半矮秆基因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