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业化实践表明,由于资源基础和开发利用技术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因此,为了确保现代能源使用普及程度的提高,各国都在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的能源供应范围,以实现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能源保障的时空最佳协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家工业化从一开始便遭遇能源保障的时空协调难题。随着经济总体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家能源保障的时空协调难度变得更加复杂化。近年来中国出现的频发的能源安全事件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国内外在国家能源保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但是在资源地理空间置换及其规律方面的科学分析依然显得十分薄弱。受此影响,国家能源保障战略实施的系统时空协调稳定程度低、连续性差。有鉴于此,有必要认真开展有关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能源保障时空协调规律的科学研究,以便为国家持续发展的能源保障战略和相关的重大工程设施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和可靠依据。
项目研究按申请计划完成,无大变动。.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资源基础和开发利用技术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为了确保现代能源使用的日益普及,各国都在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的能源供应范围,以实现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能源保障的时空最佳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 ① 现代社会的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引发了能源供应时空格局的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和结构演进变化,国家能源供应得范围开始了从地方化向区际化和国际化的空间扩展。例如1940-1980期间,美国能源消费增长了2倍。与此同时,国家能源供应综合运距增长了1.8倍;② 由于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开发与消费的时空差异,当国家或地区能源供应范围不断扩展时,其系统发育的时空协调便显得越发复杂和越发困难,所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③ 这种风险不仅来自能源地缘政治以及能源生产与运输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同样来自气候和地震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变化。例如2008年中国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和2011年地震引发的日本福岛核电泄漏事件;④ 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能源供应发展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能源供应的时空协调问题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国家能源安全的一个关键。.为了适应地缘政治、气候变暖和价格投机、生产运营安全等各种内外环境的全球变化,国家能源供应发展战略必须实施的根本性的转变:既从以往单一服务功能为主的传统能源供应模式、或被动能源供应方式转变到双向服务供应模式、或主动能源供应方式上来。如果说,从体内能源向体外能源的成功转变只是完成了人类能源开发文明的第一次革命的话,那么,实现体外能源的智能化利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能源开发文明的第二次革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能源供应时空协调应尽早实现国家能源利用需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有机结合,逐步将传统的“重开发、轻使用”能源利用模式转变到“使用与开发并重”,并最终完成“重使用、轻开发”的地球友好能源利用模式建立,为人类社会从人类文明走向地球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精河流域绿洲“冷岛效应”时空格局遥感研究
基于Synchro仿真的城市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优化
基于遥感指数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生态敏感性时空演变特征———以石羊河流域武威市为例
我国国家审计工作特征研究——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的分析
包含SNP rs16906252的 MGMT增强子通过染色质高级结构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抗药性的研究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靶向清除CD103表达细胞对小鼠同种胰岛移植抗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时空协调问题研究
广东省能源平衡时空演化及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中国老龄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压力及对策研究
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输电系统的AVC时空协调概率决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