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标志性生态建设工程。1999年试点以来,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是否明显提高?水土流失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已经建好的和将要继续建设的项目能产生多大的生态效应?2008年开始的新一轮补助能否保持工程成果的可持续性?生态效果有待检验。为了系统、全面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影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应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量化评价退耕还林区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植被变化、气候变化与政策影响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降水与植被时空动态耦合的生态过程模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研究该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在西部及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其结果可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指导,为政府部门决策调整提供实证和科学理论依据。
本研究应用250m MODIS NDVI 数据评价了黄土高原近十年的土地覆盖变化,结果显示自从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执行以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显著增加的面积大于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3%。显著增加的植被覆盖主要分布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那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重点区域。2000-2011年温度和降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大尺度的植被提高不能被气候因子所解释,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尺度生态建设工程的影响。我们以RUSLE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生态协同性的土壤侵蚀评价模型,评价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RUSLE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景观尺度的植被恢复已经明显地降低了土壤侵蚀的风险,野外实验和长期的水文监测数据支持这一结论,即2000-2011年黄土高原侵蚀产沙量明显减少。这一研究说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黄土高原退化土地的恢复和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正在开始产生明显的效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基于景观格局变化的黄土高原县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黄土高原区退耕还林政策生态效率评价与提升路径
西部退耕还林(草)工程社会影响评价
退耕还林工程驱动下的云南不同地貌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