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依托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北方温带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静态箱式法,观测研究草地放牧、开垦和围封等3种利用方式下,冻融土壤释放温室气体(主要是CO2、N2O和CH4)的通量及其空间变异规律,拟通过时空尺度转换方法,即利用冻融期草地下垫面相对均质、短时间内气象要素变率较大的特点,和温室气体之间存在的消长关系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实现两种测量方法的时空尺度互补,进而更准确估算3种温室气体的释放通量;另外,通过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冻融效应的对比研究,揭示冻融作用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生物-环境控制机理,为阐释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我国冻融区草原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影响效应,以及草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增汇减排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本项目依托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北方温带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静态箱式法,观测研究草地放牧、开垦和围封等3种利用方式下,冻融土壤释放温室气体的通量及其空间变异规律,阐释了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温室气体释放对冻融作用的响应。通过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冻融效应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冻融作用影响草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生物环境控制机理,为土壤温室气体观测方法对比和观测尺度转换提供技术参考,并为草地生态系统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2-2014年执行期间,项目基本按照任务书研究计划和方案,完成了野外温室气体观测试验、数据分析和成果总结,依托项目发表研究论文3篇,完成发明专利1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冻融及积雪对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温室气体交换过程的影响
大兴安岭高纬度林区土壤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动态变化及冻融规律研究
非生物应力对土壤释放温室气体的影响
放牧和开垦对典型草原土壤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