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joint imaging can be made by Using the 1000 aftershock records and refraction/reflection detection records, which was acquired by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enter(CEA), using portable seismographic stations, during emergency observation, and which will be obtained in an investigation project after Lusan earthquake. We can get P wave and S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Lusan quake region, so the distribution image of Poisson’s ratio can be obtained. In result, characteristics of lithology structure in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can be discussed; causal mechanism and major-earthquake risk on Longmenshan fault-zones can be understood deeply.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芦山震后应急观测布置的40个流动台记录到的1000余个余震记录和中国地震局芦山震后科考项目中拟完成的折反射地震探测数据,进行联合成像。获取芦山震区的地壳P波和S波速度结构,并进而得到泊松比分布图像,探讨芦山强震孕育环境中岩性构造特征,深入理解芦山地震发震机制,以及龙门山断裂带强震危险性。
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震后科考和地方台网获得了大量观测数据,其中包括乐山—宝兴—金川宽角反射/折射(450km)探测剖面。本课题利用测线和台网记录的地震波资料求取震源区物性(泊松比)分布特征,据此探讨芦山强震的深部发震构造背景和发震机制。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数据,得到了较为清晰的S波资料,并对P波震相进行重新拾取,最终得到了Pg、Pc、Pm和Sg、Sm震相。地壳P波速度结构和S波速度结构,并根据P波和S波速度计算得到了剖面上地壳泊松比分布。从泊松比结果看出,以龙门山断裂为界东部盆地区地表为沉积盖层上地壳泊松比较高,而西部由于基岩出露泊松比较低。芦山地震恰好位于泊松比差异较大的龙门山断裂上。从上地壳泊松比分布看,芦山地震与地壳介质的物性差异关系密切。利用四川台网得到的芦山地震余震资料,采用分层地壳模型对这些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4992个地震的震源定位结果。利用tomoDD09成像方法得到了一个608024 (km)的三维P波和S波速度结构,并由此计算得到三维泊松比分布。从反演得到的三维泊松比结果与人工地震结果对比,可以看出,两种资料和方法得到的泊松比值基本相似,二者都显示四川盆地块体的波速比在浅部明显高于川西高原。从三维泊松比值与震源位置对比来看,大部分震源集中于泊松比相对较低区域。我们初步分析认为:据我们已有的研究结论强震发生在泊松比较低的介质上,这样才能积累起大的能量。而强震发生后的余震又集中在强震发生的断裂构造附近,因此,这是余震发生在泊松比较低区域的一个可能原因。下一步将对天然源三维数据进行检查修改(包括震相识别、不同的初始模型计算实验等),以期得到更为真实可靠的结果。同时完成人工源剖面下地壳结构的反演结果,然后综合天然源结果与人工源剖面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再给出震源区物性结构与强震发生或孕育关系的结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芦山M7.0级震区三维地壳结构及发震构造成像研究
芦山震区矿产资源灾后评价及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天山造山带地壳速度、密度结构与物性研究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后变形机制及断层力学特性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