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作为中国一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个地区,个体数量不足200头。栖息地丧失及破碎化、盗猎和人象冲突是威胁其种群生存的主要原因。作为分布区相对孤立的濒危物种极小种群,对亚洲象野外种群动态的监测和预报对该物种的保护极为重要。因此对其社群结构、性别比例、雄性贡献等问题都亟待开展深入的研究。 除本课题组对亚洲象种群的个体行为、栖息地现状及种群数量开展了10余年的野外工作外,国内对亚洲象研究报道还十分有限。本研究拟采用定点行为观察、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种群监测方法结合分子粪便学技术,对我国的亚洲象种群进行逐群的跟踪取样,研究分析线粒体基因组位点与核基因组位点的相关数据,进行准确的个体识别、性别鉴定、亲缘关系和社群结构等研究,以期准确地预测种群动态,发现亚洲象保护中的瓶颈问题,进而为该物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
本项目从分子、个体和种群水平系统研究了中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现状、数量、分布、行为习性和遗传状况。建立完善个体鉴别信息库,并开展定点行为观测和种群监测工作,并对亚洲象在我国各分布区域的适宜栖息地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探讨亚洲象遗传多样性特征产生的原因奠定了基础。同时,利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对我国野生亚洲象粪便DNA样品建立成熟的个体鉴别方法,并结合野外行为观察对各分布区内亚洲象的种群数量、社群组成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本项目首先就基因分型的数据进行个体识别与种群数量评估进一步筛选了微卫星位点信息。由于从粪便样品中提取出的DNA质量较低,先对动物园采集的亚洲象肌肉组织样品进行检测,扩增成功的位点再用于粪便样品DNA。我们共选用了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扩增,其中3个位点来源于亚洲象,其余6个位点来源于对非洲象的研究。9对用于鉴定个体的微卫星引物均能达到80%以上的扩增成功率。通过分子标记重捕的模型估计,结合野外个体识别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亚洲象野生种群较为精确的数量在221~245头之间;并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别判定、家族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分子生态学方法研究;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亚洲象由于人类干扰而产生的行为适应性变化,并对云南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选择、活动节律、种群动态等开展了深入研究;在对亚洲象行为和种群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亚洲象的保护现状提出了分为南滚河、西双版纳(普洱)两个遗传管理单元。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建设栖息地廊道、中老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打击盗猎的具体措施和建议。为我国对濒危物种亚洲象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中国野生亚洲象受胁状况及其适应性机制研究
中国亚洲象分布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野生双峰驼种群状况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大鲵洞穴种群的保护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