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南海分支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与南海暖流、沿岸流的相互联系,而且有利于揭示南海北部泥质沉积的形成以及陆源物质跨陆架向深海盆地的搬运与沉积过程。本课题以黑潮分支流经区域内的两个岩芯以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为主要研究材料,运用粒度激光分析、化学元素与粘土矿物测试、有孔虫AMS 碳-14测年以及黑潮有孔虫标志种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南海北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高分辨率沉积序列与年龄模式,开展黑潮南海分支形成与演化的示踪研究,重点阐述末次冰消期、全新世早期、全新世高海面时期、以及近-现代等关键阶段黑潮南海分支的演化过程,揭示不同时期黑潮南海分支对南海北部沉积作用的影响。同时对比黄海暖流、对马暖流等黑潮其它分支和黑潮主流的研究结果,进而为黑潮甚至北赤道流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申请人通过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结合柱状沉积物样品的综合分析,运用包括浮游有孔虫、粘土矿物与地球化学元素等手段,探讨黑潮南海分支的演化历史及其对南海北部沉积环境的影响。目前已经成功完成项目设计的目标任务,在该项目资助下发表SCI论文三篇。.基于南海北部56个表层沉积物的浮游有孔虫、粘土矿物与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我们已经揭示出黑潮入侵对研究区沉积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四种典型浮游有孔虫可用来追踪黑潮在南海北部的入侵路径,其中红拟抱球虫主要分布在黑潮南海分支流路以浅海域,而斜室普林虫大多分布在以深海域,杜氏新方球虫和袋拟抱球虫则在黑潮南海分支的流路上含量较高,基本沿1000 m等深线且底质由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组成。此外,黑潮南海分支同样也影响到南海北部周边主要物源沉积物入海后的分布。台湾岛物质以高含量的伊利石和绿泥石为特征,它们入海后在黑潮南海分支或深水洋流作用下主要向西南方向输运;珠江物质以高岭石和钛元素含量高为特征,它们主要在沿岸流作用下向西南方向搬运,并沉积于珠江口到海南岛东南部的陆架海域,但很少能够搬运至深海盆地中;吕宋岛物质以高含量的蒙脱石为特征,它们基本上在其西部的涡旋作用下沉积于吕宋岛西北部海域,这部分物质几乎不能穿越黑潮南海分支流路向西北方向搬运到北部陆架海域。吕宋岛西北部的沉积环境相对氧化,盐度较南海北部其它海域的高,可能与黑潮经吕宋海峡入侵南海有密切联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三级硅基填料的构筑及其对牙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人β防御素3体内抑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内植物生物膜感染的机制研究
黑潮入侵对南海东北部内孤立波的影响机制研究
南海深部构造热演化及其对南海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
南海北部内波时空演变动力学及其对黑潮季节变化的响应
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深水盆地结构和演化及其对南海扩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