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哈族学龄儿童肥胖患病率居全国儿童之首现况,依据哈族儿童肥胖与FTO基因相关的前期流行病学研究以及肠道菌群通过多种代谢途径影响肥胖发生和菌群结构受遗传及摄入能量影响的理论,提出FTO、MC4R基因影响机体摄入高能量食物改变肠道菌群构成,由此引发系列代谢变化导致哈族儿童肥胖患病风险增加的假说。本研究选定伊犁、阿勒泰哈族聚集地,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对哈族、汉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与其生活相关的环境暴露因素,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FTO、MC4R基因TagSNP多态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主要菌群比例。探索环境危险因素、基因及肠道菌群对哈族、汉族儿童肥胖发生的影响,FTO、MC4R基因影响肠道菌群比例的可能途径,对探讨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在哈族、汉族儿童肥胖发生中的机制及环境因素与基因间相互作用提供研究基础,完善我国不同民族肥胖数据库信息,为公共卫生部门采取一级病因防控提供依据。
儿童肥胖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本课题组前期调查:哈萨克族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位居新疆学龄儿童肥胖患病率之首,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导致儿童肥胖持续、快速增长原因极为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从生活环境因素、肥胖症相关基因多态性、肠道共生菌与肥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本研究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策略:①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体格测量、填写调查表,对筛选出超重肥胖儿童及正常体重儿童留取血样,检测肥胖相关代谢表型;②用RT-PCR检测FTO基因、MCR基因SNPs多态性位点,配对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单体型分析;③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肠道硬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重要结果:①哈族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存在男高女低特点,并随着年龄增长检出率下降;哈族学龄儿童BMI、腰围与HOMA-IR正相关;汉族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哈萨克族,有肥胖家族史的儿童更易发生超重或肥胖;②FTO基因rs9939609位点A等位基因、rs9930506位点G等位基因与哈族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有关联;MC4R rs17782313位点在哈族、汉族儿童的分布差异无统计显著性。③肠道菌群中的Bacteroidetes减少及Bact/Firm降低与哈萨克族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有关系。科学意义:(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阐明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在新疆两民族学龄儿童肥胖中的作用。(2)探索肠道菌群与基因多态性在哈萨克族、汉族儿童肥胖中的关联作用。(3)建立特定环境及群体特点的哈萨克族儿童的DNA资源库。本课题基本按计划顺利进行并获得重要成果及奖项: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相关论著5篇,并在国内外会议做大会发言,培养4名研究生,申报的奖项获得省级及行业内奖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抗生素在肿瘤发生发展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维吾尔族肥胖人群膳食模式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
儿童肥胖的生命早期危险因素及生物标记物研究
蒙古族肥胖儿童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哈萨克族肥胖儿童口腔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