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淡水拟多甲藻水华在我国各地频繁发生,特别是在武汉东湖、三峡库区支流和福建九龙江流域,严重威胁水生态安全和居民饮水安全。本项目拟选取武汉东湖、三峡水库等为对象,通过野外生态学调查和室内培养,研究其水华形成种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的生活史、营养需求,特别是通过野外生态学调查拟多甲藻孢囊的周年动态,结合室内实验,分析不同条件下如温度、光照、营养盐和摄食压力等对甲藻胞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分析孢囊的形成和萌发条件,探讨拟多甲藻水华形成和消亡的生物学机理,为武汉东湖、三峡库区及类似水体的水生态管理和甲藻水华防治提供参考。
1. 项目实施期间,我们弄清了倪氏拟多甲藻的生活史和发现了胞囊重悬浮的机制。甲藻营养细胞在条件不适时可以直接转变成临时性胞囊,积累物以淀粉颗粒物为主,细胞由于密度变大而沉到水底。胞囊在自然环境中休眠8-10个月后,当水温降低和透明度增加时(冬季12月),胞囊开始萌发,主要的变化有:胞内物质由淀粉转变为低密度的脂类,同时体积膨大,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胞囊物理密度变小,在湖水的轻微扰动下能够悬浮在水柱中获得光照而代谢活跃。萌发后的运动营养细胞最大的变化是其光合效率显著提高。小于150C的低温对维持胞囊维持活性和萌发非常重要,大于150C时对胞囊的光系统产生了损伤。.2. 对东湖倪氏拟多甲藻的野外生态学研究中发现,甲藻水华盛期在每年3-4月份,温度和光照是决定因素。甲藻水华末期,胞囊形成量并不大,对水华消亡过程起的作用较小。.3. 胞囊的形态学研究发现:在倪氏拟多甲藻胞囊萌发中,少部分有共生真核。在胞囊萌发的分裂过程中,共生真核一般不同步,我们认为可能这种共生系统可能不稳定,不能直接遗传给下一代。.4.发现一定浓度的碘胶束(micelle)溶液能够对具有薄壳的有壳类甲藻的板片进行染色,通过此新方法,观察到倪氏拟多甲藻在原生质膜和外壳之间还存在一层结构,我们将其命名为间囊膜(middle envelope membrane)。动孢子在间囊膜内发育成熟后,外壳破裂,动孢子连同整个薄膜可以完全释放到水体或留在外壳内;然后间囊膜顶端开孔,动孢子逸出。.5. 项目期间,没有能够连续培养成功倪氏拟多甲藻,但发现天然原水被以不同比例和BG11混合,我们发现比例是1:1时且添加维生素时,它能够维持存活一个月左右。.6. 项目实施期间培养了两个博士生和1个硕士生,发表7篇学术论文,4篇为英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多酸基硫化态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电解水析氢应用
调控有毒甲藻多环旋沟藻孢囊形成和萌发的机理研究
脱落酸在藻华甲藻锥状斯氏藻休眠孢囊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有机磷对水库沉积物拟多甲藻孢囊萌发与竞争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一种淡水水华甲藻-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的垂直迁移行为与碳磷协同作用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