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感染已成为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而且30%的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从而使真菌病防治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开展白念珠菌的耐药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CIP1基因与白念珠菌耐药性形成高度相关,因此本项目拟进行:①构建CIP1基因的缺失菌和高表达菌,测定它们对各类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并利用体外诱导方法比较亲本菌和CIP1基因缺失菌耐性形成的特点,明确CIP1基因在白念珠菌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②考察白念珠菌体外诱导耐药性形成过程中以及临床分离的耐药菌中CIP1基因表达水平,明确CIP1基因表达水平与耐药程度的相关性;③通过考察CIP1基因对白念珠菌药物外排功能以及金属镉离子诱导的影响, 初步明确CIP1基因参与白念珠菌耐药性形成的分子机制。本项目通过深入研究CIP1基因在白念珠菌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阐明白念珠菌耐药机制,克服真菌耐药性。
由于临床上唑类抗真菌药物(尤其是氟康唑)的广泛和长期使用,导致了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这是临床治疗白念珠菌感染失败的首选原因。在本项目中,我们对白念珠菌未知功能基因(包括CIP1, CaIPF14030和CaMNN5)的功能及其在白念珠菌耐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我们利用URA-blaster技术对上述基因进行基因敲除,结果成功获得 CaIPF14030和CaMNN5的基因缺失菌,进一步研究发现CaIPF14030基因缺失或高表达并不影响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但是CaIPF14030基因缺失显著增加了胞内ATP的含量,而CaIPF14030基因高表达能够显著降低胞内ATP含量,还发现CaIPF14030的表达水平受白念珠菌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调控,而CaIPF14030在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过程中持续高表达,提示CaIPF14030基因可能参与调节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过程中胞内ATP的产生。此外,我们研究发现CaMNN5基因缺失能够显著增加细胞表面beta-葡聚糖的暴露,从而增强宿主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效应,最终导致宿主清楚白念珠菌感染的能力显著增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白郡符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探析
IVF胚停患者绒毛染色体及相关免疫指标分析
白念珠菌ERG3基因敲除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白念珠菌MIR1和IFD6基因与耐药相关性的研究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与耐药相关新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RTA2基因影响脂筏形成导致白念珠菌耐药的机制研究
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