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大约有60%-98%的患者在2年内出现白内障,这种并发性白内障是导致术后患者视力再次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其形成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晶状体纤维细胞的细胞器异常降解在此类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临床观察,我们认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可能导致并发性白内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氧浓度的增加;由于血房水屏障的破坏,炎症因子的释放;玻璃体被切除后,晶状体所在的微环境发生了改变。当玻璃体被切除后,导致了某些调控机制的破坏或干扰,扰乱了晶状体纤维细胞的细胞器降解过程,或打破了原来的正常的动态平衡,从而导致了白内障的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等各种试验研究检验这一因素对晶状体纤维细胞器降解所造成的影响,以阐明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其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发病机制及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的研究
氧化损伤在玻璃体液化致核性白内障形成中关键分子的鉴定和调控机制研究
MeCP2-421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miR-140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