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为一种环境灾害,其来势隐蔽迅急、态势能量巨大、破坏性极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如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古地震发生规律的探索,更加积极地应对未来地震是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本申请拟采用树轮年代学方法,在我国古树资源保存较好的祁连山地区,选取地震多发带的近千年来的典型树轮样本,对古地震的发生历史进行系统探索,尝试对由地震引发的地貌和水文变化以及动态应力对单个树木和树木群落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研究古地震的发生年代、影响范围及发生规律,恢复祁连山地区树轮记录的古地震史料,为研究区的地震活动性记录和地震灾害评估补充重要信息,为未来地震的有效防范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青年基金的资助下,我们对祁连山及其邻近地区的47个样点的3000多个树轮样本进行排查,通过不同样点间相同时段内样芯的异常变化及异常样芯的空间分布情况,判定古地震事件。结果发现树轮较好的记录了古地震的信息,共发现了11次古地震事件,其中有5次是新发现的古地震,未见相应的历史记载。另一方面在基金的资助下,我们首次系统开展的利用树木年轮学手段进行的对山地滑坡相关特征调查以及树木对地质灾害适应性的研究工作。研究发现此滑坡体可能最早形成于1261年,之后有3次较大的复发(时间约为1600,1860以及1960年),19世纪是滑坡体形成之后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滑坡的中下部两侧的树木的异常生长情况发生的更为频繁,影响时间更久,尾部次之,可能意味着该滑坡体中部区域是滑坡的高危区域。同时,受到损伤的树木,特别是受压木,在本研究区域中往往在5-10年间恢复正常。在基金的资助下,多次参加国内外会议,加强合作交流。相关研究内容获得了中科院青藏所的开放基金资助,同时本项目负责人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访问学者资助,将与瑞士伯尔尼大学树轮地貌学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圆柏大痣小蜂雌成虫触角、下颚须及产卵器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西安市污染元素的树木年轮记录
青藏高原南部树木年轮降水记录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基于树木年轮信息的川西岷江冷杉林净初级生产力分析
岷山-龙门山断裂带古地震活动沉积记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