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属于典型的"快速模仿"行业,但在弱保护环境下,现实中金融创新并未因其易模仿性而减少,并且不同金融企业对创新收益的独占性能力存在巨大差异。为此,项目将研究的问题聚焦为"金融企业创新收益的形成与独占机制,金融创新者如何能从其创新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即金融服务创新独占性问题。在梳理独占性研究、金融创新特点的基础上,项目认为经典的独占性理论并不适合用于研究金融创新的独占性问题。在对四个现实金融创新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先验的金融创新收益独占性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重点探讨知识产权、互补性资产、组织知识和声誉影响金融企业创新收益独占性能力的作用机理,以及这些要素如何通过彼此有效联动实现金融企业创新收益独占性能力动态演化。并通过构建前述理论认识的微观数理基础与贝叶斯信任网络检验,验证项目的理论认识。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中国金融业提高其创新独占性能力的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金融业属于典型的“快速模仿”行业,其金融服务创新容易被模仿而难以有效保护。同样是在弱保护环境下,金融服务业的创新非常活跃,甚至超过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平均水平。有些创新者从其创新中获取了巨大收益,有些创新者虽然开创了新市场,却因无法享受创新收益而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这一悖论也反映出当前学术界对金融服务创新独占性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黑箱”或认识的模糊。为此,项目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金融机构如何能从其金融服务创新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即金融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收益独占性问题。.项目首先在评述有关创新收益独占性问题的现有理论基础上,认为现有理论基本上是总结制造业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得来。由于服务一般被认为具有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离性与不可存储性等特点,使得服务创新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差异,PFI分析框架中三个独占性的来源(独占性机制、互补性资产与是否形成主导性设计)并不完全适用分析服务创新收益独占性问题。项目在结合金融服务创新特点以及借鉴Teece(1986)的PFI分析框架、Dolfsma(2005)服务创新收益独占性声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研究金融服务创新收益独占性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分析了知识产权、互补性资产、组织知识和声誉影响银行创新收益独占性能力的逻辑关系,探讨了上述四个要素通过彼此之间的联动提升银行创新收益独占性系统功能的机理。其次,构建了创新银行与模仿银行的双寡头垄断模型,目的在于为前述分析框架提供一个微观基础,即将金融服务创新收益独占性系统的构成要素引入数理模型中,通过对模型均衡条件的分析,验证前述所提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利用贝叶斯信任网络,对文中所提金融创新收益独占性分析框架以及独占性机理概念模型进行检验。并以招商银行“一卡通”为案例,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前述理论认识进行仿真。最后部分是提出对中国金融企业提高其金融服务创新收益独占性能力的启示与政策建议,同时也给出了项目的结论与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项目自2011年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金融创新收益独占性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5篇。较好地实现了申请书中提出的研究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服务创新收益独占性与服务行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共享还是独占:服务创新网络治理和网络绩效研究
开放式创新网络中持续价值独占机制研究
基于套利组合风险-收益权衡的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