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脾虚状态下,机体过氧化损伤增强,使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了膜蛋白的功能,进而影响到跨膜信息的传递,使线粒体结构改变,mtDNA缺失突变,nDNA端粒缩短等。为全面探索脾藏象理论的本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次研究首先建立大鼠脾气虚、脾阳虚和脾阴虚动物模型,从脾主运化功能入手,运用蛋白质组学和形态学等方法,从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次探讨脾虚证脾失健运的本质。用剖检、光镜、扫描电镜观察脾虚证大鼠胰、胃、小肠病理学改变;用酶法测定血清淀粉酶、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水平;用比色法测定胃黏膜组织碳酸酐酶、琥珀酸脱氢酶、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同时,对脾虚证大鼠肝、肠、胰腺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与脾失健运相关的蛋白质组,探讨脾虚化源不足的相关指标体系,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诠释脾虚及脾主运化的内涵,揭示脾功能的物质基础,阐明脾藏象理论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
本次研究首先建立大鼠脾气虚、脾阳虚和脾阴虚动物模型,从脾主运化功能入手,通过对脾虚证大鼠回肠组织蛋白质组学筛选分析,结合剖检、光镜观察脾虚证大鼠胃和小肠病理学改变,酶法测定血清淀粉酶、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水平,比色法测定回肠组织琥珀酸脱氢酶、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差异,共同探讨脾虚化源不足的相关指标体系,从系统生物学角度诠释脾虚及脾主运化的内涵,揭示脾虚证脾失健运的物质基础和发生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脾虚证模型组大鼠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淀粉酶、琥珀酸脱氢酶、钠钾ATP酶、胃蛋白酶的活力及胃动素含量均明显降低,经中药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好转;蛋白质组学经质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出21种与脾虚证发生相关的蛋白质,其中7种蛋白表达上调,15种蛋白表达下调。脾气虚模型组有上调的胰蛋白酶、葡萄糖调节蛋白78以及下调的白蛋白;脾阳虚模型组有上调的蛋白二硫键异构酶A3、埃兹蛋白、假定未知蛋白、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丙酮酸激酶、结蛋白、角蛋白8和下调的角蛋白1和19、GAPDH、肌动蛋白;脾阴虚模型组有上调的钙联蛋白、乌头酸水合酶、Papss2、过氧化氢酶和乙醇脱氢酶,下调的肌动蛋白、热休克蛋白90。这些蛋白涉及物质代谢、组织构成、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和增殖等多个方面,其中绝大多数与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脾失健运的发生与细胞内Ca2+超载有关,脾气虚与细胞内质网的应激和血液循行速度减慢关系更为密切;脾阳虚与糖代谢异常关系紧密;脾阴虚与脂类过氧化损伤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可能是脾虚证脾失健运的病理机制之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脾虚大鼠脾失健运机理研究
胃肠激素与脾失健运相关性及四君子汤调控机理研究
脾失健运膏脂转输障碍对HDL亚类代谢及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
基于代谢组学的运脾消积法对厌食症幼龄大鼠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