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最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发病率高达20%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西医治疗缺乏有效手段,中医治疗经验丰富,优势显著。临床研究表明:温肾健脾法治疗IBS疗效好,副作用少,但其科学内涵亟待阐释。IBS发病机制不清楚,基础研究发现:多种胃肠激素、神经递质、免疫细胞如CCK、VIP、MOT、SP、MC及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平衡(Th1/Th2)等均参与胃肠功能的生理病理调节。本研究项目提出假说:中医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主要是通过调节结肠黏膜、回盲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治疗作用。对温肾健脾法治疗后IBS-D大鼠结肠黏膜、回盲部标本应用免疫组化、westen-blot法观察CCK、VIP、MOT、SP、MC及Th1/Th2的变化,以期深化对IBS-D发病机制的认识,阐明中医药防治IBS-D的作用靶点和疗效机制,为防治IBS-D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目的:建立IBS-D大鼠模型,分别观察温肾健脾法对IBS-D大鼠MC、T细胞亚群、结肠黏膜、回盲部CCK、MOT、VIP、腰膨大P物质及IBS-D大鼠Th1和Th2细胞因子的影响,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角度探讨温肾健脾法治疗IBS-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IBS-D大鼠MC;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分别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IBS-D大鼠CCK、MOT、VIP、P物质及Th1和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1)参照AL-Chaer造模方法为基础,同时予番泻叶灌胃联合夹尾刺激,即采用物理化学刺激共同作用的方法较好的复制了IBS-D大鼠模型。(2)温肾健脾方高、中剂量组及对照组四神丸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少IBS-D大鼠排便粒数、降低Bristol分级评分、平均稀便级和粪便干湿比重,在一定范围内能降低大鼠内脏高敏感性,且温肾健脾方高、中剂量组在改善大便性状、频率及降低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性方面普遍优于对照组四神丸(P<0.05)。(3)温肾健脾法干预IBS-D大鼠疗效作用的可能机理:①通过降低IBS-D大鼠结肠黏膜及回盲部MC数目及MC平均光密度,抑制MC的表型活化及脱颗粒功能而发挥一定免疫应答作用;②通过提高大鼠血清中CD4+/CD8+比值升高,进而发挥调控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节作用。③通过降低IBS-D大鼠结肠黏膜及回盲部释放CCK、MOT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肠道敏感性,减少 CCK、MOT的释放量,以及加快已存在的 CCK、MOT的的降解从而缓解IBS-D的临床症状。④通过降低IBS-D大鼠结肠黏膜及回盲部释放VIP,干扰了胃肠道动力与分泌吸收功能;通过降低SP抑制小肠和结肠粘膜分泌水和电解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VIP、SP分泌异常或使肠道对VIP、SP的敏感性增强。⑤通过降低IBS-D大鼠降低活化的免疫细胞数目,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Th1的表达,上调抗炎性细胞因子Th2的表达,增强其抗炎活性,从而调控Th1/Th2起到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用。结论:温肾健脾方能较好地治疗IBS-D大鼠,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体表现为调节免疫、胃肠道激素、神经内分泌及肠道低度炎症四个方面,从而达到治疗IBS-D的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MEK-ERK信号通路探讨温肾健脾调枢法对IBS-D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
温肾健脾法干预IBS-D致脑-肠CRF系统神经可塑性改变的机制研究
温阳健脾法对泻药性便秘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和肠神经递质的影响
大补阴丸对MSG-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