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的研究表明,"突触前神经元-胶质细胞-突触后神经元"组成的"谷氨酸能三重突触"是抑郁障碍病理生理的重要结构基础,并成为当前最具潜力的抗抑郁药的作用靶点。本研究在这一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期针刺治疗抑郁障碍有效的基础上,应用侧脑室注射、激光共聚焦、荧光免疫组化、高效液相色谱、磁共振以及western blot、RT-PCR等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紧密围绕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的含量、摄取、分解、代谢的变化,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探寻"谷氨酸能三重突触"中"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这一关键环节在针刺抗抑郁中的作用。该研究有别于以往针刺抗抑郁研究大多局限在信号转导通路这一传统的研究思路,是针刺抗抑郁机理研究的新领域。
抑郁障碍(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传统的“单胺神经递质”发病学说难以解释现有抗抑郁药作用迟至时相与脑内单胺神经递质增加的直接快速时相不一致的问题。“谷氨酸能三重突触”结构是单胺系统外、抗抑郁治疗的新靶点,星形胶质细胞是该环节中信号传递与谷氨酸代谢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模型大鼠及侧脑室、前额皮质注射神经毒性药物损伤As致郁为研究对象,以电针太冲+合谷为干预手段,以电镜、光镜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化、旷场实验、糖水实验、13C标记醋酸盐结合1H-[13C]-NMR磁共振检测技术观察抑郁对大鼠行为学、胶质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改变、前额皮质及海马内谷氨酸和谷氨酰胺、As功能特异性蛋白GFAP表达、高亲和性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1、EAAT2蛋白表达等指标,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针刺抗抑郁中的调节作用,为阐明针刺抗抑郁的生物学机制提供翔实的科学数据。结果提示,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联合孤养及侧脑室、皮层注射L-AAA造模后大鼠可出现海马AST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扩张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表现为体重和行为学的变化,电针和药物利鲁唑灌胃可以有效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修复。其内在机制可能为针刺通过升高神经胶质细胞对谷氨酸转运通路中EAAT1、EAAT2表达水平,促进大脑前额皮层、海马的谷氨酸盐代谢减少神经胶质细胞损害有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SNARE蛋白介导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的释放在针刺抗抑郁中的作用机制
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系统在针刺防治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的作用研究
AMPA受体介导海马神经突触可塑性在针刺抗抑郁中的机理研究
从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代谢通路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