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实效特征在于运用行政权力实施空间管制,尽管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对于城市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城市空间的物质性发展也有其自身的技术性规律,体现在功能、容量和形态三个层次的空间要素中。一个好的物质空间规划技术体系是城市规划实施开发控制的前提,也是规划作为空间管制政策的专业内核支撑。现行规划控制存在重功能控制轻容量和形态控制等诸多技术缺陷,规划指标体系的系统内部传递不明确,导致容量控制的技术逻辑不严密、形态控制的价值判断不清晰,成为城市空间结果失控的重要原因。本项研究首先梳理功能、容量和形态三层次空间要素控制指标的本体逻辑;其次,结合总体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建立指标的系统关联逻辑;最后,结合规划管理探讨指标运用的方法。研究目标旨在建构一套层次关联、空间目标清晰,功能、容量、形态一体化的规划控制技术方法,以应对城市规划作为空间管制政策的切实需求。
本研究关注现行规划体系中存在的技术缺陷,从技术逻辑的理性分析上寻找城市空间形态失控的根源。通过梳理功能、容量和形态三层次空间要素控制指标的本体逻辑,结合编制体系建立指标的系统关联逻辑,旨在建构一套层次关联、空间目标清晰的形态控制体系,并注重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以应对城市规划作为空间管制公共政策的切实需求。总体来说,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强化城市规划的技术逻辑,建立有效空间管制的系统理念,是在城市规划学科内核领域进行完善性质的研究。.现实中,大量城市开发的空间结果偏离规划控制的初衷,城市形态雷同、城市特色丧失、传统空间瓦解、公共资源私化。研究认为,这种偏离与当前规划管制对各层次空间要素的分离式控制有关,也与控制目标的价值观受到开发利益的羁绊有关。从对策层面倡导功能、容量和形态一体化的空间形态控制是本研究的基本结论。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为基础研究,梳理功能、容量和形态三层次空间要素控制指标的本体逻辑;建立规划编制体系中空间指标的系统关联逻辑;第三部分是应用研究,结合案例研究,完善空间管制的技术对策,在宏观层面对城市风貌特色和城市形态进行分区控制,在微观层面落实地块建成环境的形态管制。第四部分是扩展研究,结合项目组的近年实践,开展了居住空间的公共产品供给控制问题和城市空间的社会性两方面的扩展。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7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以及一系列规划案例实践,相关成果获得了一些奖项,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人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研究
国土空间管制下土地非均衡发展及空间外部性扩散机理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
农村水务行业的普遍服务与管制政策研究
制度逻辑、政策话语与草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