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花粉发育过程中,绒毡层细胞以精确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经历了PCD过程。如果绒毡层PCD异常,可导致花粉败育。所以,绒毡层对花粉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对绒毡层异常PCD的研究,不仅能阐明绒毡层PCD现象的本质,而且还能揭示花粉败育的机理,同时在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利用价值。因此,本项目以可育和雄性不育枸杞绒毡层细胞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开展绒毡层异常PCD机制的研究。通过cDNA-AFLP、蛋白质体内翻译和串联质谱技术,结合透射电镜技术,分析、阐明不育系绒毡层异常PCD的基因、蛋白质及其与绒毡层细胞超微结构变化、ATP能量供应、Ca2+信使系统变化的关系,最终揭示雄性不育枸杞绒毡层异常PCD的分子与细胞学机制。
研究证明线粒体异常是引发植物雄性不育的重要因素,而枸杞绒毡层异常PCD现象是导致宁夏枸杞雄性不育的原因。因此,本项目以正常可育和雄性不育枸杞绒毡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对分离纯化的可育系与不育系绒毡层线粒体基因、线粒体蛋白以及线粒体超微结构、绒毡层ATP酶、钙离子代谢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绒毡层异常PCD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通过cDNA-AFLP技术比较可育系与不育系绒毡层线粒体cDNA发现,二者差异基因片段均小于50bp;而经过DNA-AFLP技术则显示线粒体DNA差异幅度范围较大,在有意义范围内(50-1000bp之间)共分离得到明显差异表达片段(TDFs)76条。对其回收、克隆、PCR验证后,获得了17条TDFs。目前已经完成了17条TDFs的测序。通过iTRAQ多肽体外标记技术与串联质谱技术,获得了绒毡层异常PCD前后可育与不育系线粒体蛋白,共鉴定到有定量信息的蛋白质420个,通过显著性分析,符合显著性指数的有119个线粒体蛋白。与可育系相比,四分体早期不育系线粒体蛋白有193个上调,216个下调,9个不变; PCD开始异常时,不育系线粒体蛋白有198个上调,111个下调,8个不变;其中上调显著的蛋白有钙网蛋白、ATP合酶(β亚基)、热激蛋白、苹果酸脱氢酶、核糖体蛋白等等。而绒毡层细胞异常PCD过程中,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液泡系等超微结构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异常变化。这些变化以及绒毡层细胞中的ATP酶、Ca2+离子代谢变化均与基因和蛋白质的异常变化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初步分析表明,雄性不育枸杞绒毡层异常PCD现象是在绒毡层线粒体突变基因调控下的、相关蛋白质网络联动作用的结果,最后在细胞水平上表现出的细胞代谢与形态结构上的改变。项目详细研究结果将在近期对所有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后撰写论文陆续发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花药绒毡层异常细胞程序性死亡机制的研究
活性氧调控花药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子机理研究
钙离子结合蛋白OsDEX1控制水稻绒毡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制分析
细胞质雄性不育辣椒花粉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